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影视中的声音

第九章 影视中的声音


第三节 声音的分类
音乐: (1)片头音乐
电影音乐通常用于作品的片头和片尾,也有的以主 题歌或者插曲的形式出现。片头音乐是指放在作品 开头的音乐。片头音乐一般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在 故事开始之前把观众的情绪带人到所要讲述的故事 氛围之中,比如电影《珍珠港》开头的音乐:其二是 预示作品所要揭示的主题,如《辛德勒名单》中的 音乐,表达了对德、意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残酷暴 行的悲愤和对犹太人无限同情的哀伤的主题。
人声:
— 、对白 在影视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展开矛盾、推进情 节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由于剧中角色的不 同,对话的音色音质也各有不同。观众出于生活经 验的提示,对于不同的人声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比 如如果是音色粗重、音质低沉的声音,观众会认为 这是一个粗鲁的男人,或者是肥胖的、上了年纪的 或者做粗活的女人;如果是一种纤细、轻柔的嗓音, 观众会想象是一位优雅的女士或小姐。如果语速较 快,会给人干练麻利的想象;如果语速很慢,会给人 以慵懒傲慢的感觉。人物的对话一定要跟人物的外 型气质相吻合,否则会使观众感到别扭。
1910年8月27日,在美国新泽西州西奥 兰治的某所实验室里,爱迪生第一次展示了 能够将画面和声音同时记录下来的带有声音 的电影,但因为技术不完善,这项发明只是 昙花一现。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间,有不少电 影公司不断尝试用各种办法为电影配上声音, 但是因为技术原因,始终无法很好的解决声 画同步和扩音问题。
(5)片尾音乐 片尾音乐是指用在影视剧片子结束之前出演 职员字幕时的衬底音乐。很多优秀的影视剧 音乐是在片尾出字幕时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 它既有将影视剧的结尾情绪推向高潮的功能, 也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比如《卧虎藏 龙》的片尾音乐就是演职员表出现时演奏的 一段背景音乐,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出一段深 沉悠长的音乐,给刚刚看完故事的观众余音绕 梁之感,令人久久回味。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与美国的“通用电 气公司--西方电气公司”集团合作,开发出 一种被称作"维他风"的唱片伴音系统,并利 用该系统拍出了第一部带有声音的影片《唐 璜》,但这部影片中的声音还只限于一些音 乐。
次年,华纳又推出了由当时著名歌手主演 的《爵士歌王》,这部影片不仅有音乐,还加 入了一部分对白,所以被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 部有声片。这两部片子作为有声电影的先驱还 存在着很多缺陷,但尽管如此已足令当时看惯 了“哑巴”电影的观众为之倾倒。1928年,华 纳兄弟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有声电影的录制和放 映技术,拍出了具有全部对白的真正意义上的 有声电影《纽约之光》。

(2)主题音乐 主题音乐是影视作品中为表达作品主题思想、概括 作品基本情绪、刻画主人公性格和表现作品的总体 风格而创作的音乐,是影视剧音乐的核心部分,也是 作品音乐发展的基础。主题音乐的创作要求鲜明而 富有表现力,它在剧作中将多次出现,并且贯穿全片。 它包括主题音乐和主题歌延伸或变奏两大类型:电 影《人鬼情未了》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主题 音乐就是根据剧情所表现的情绪的基调来创作的; 主题歌的延伸和变奏是主题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采用主题歌《我心永 恒》的旋律,作为全剧的主题性音乐在高潮处出现, 充分展现了影片歌颂的爱情主题。
人声: 三、独白 独白是由剧中某一个人物以画外音的形式说出内心活动,也 是塑造人物、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独白的声音通常与 对话的声音有着明显的区别。同对话相比,独白的声音应该 更为低沉和平缓,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比如日本电 影《八月照相馆》的结尾有一段经典的旁白,表达了身患绝 症的照相馆主人永元对女交警德琳深藏于内心的爱情:我知 道,爱情也会像我那些照片一样褪色,永远只能停留在记忆中。 但是,只有你并没有成为我的回忆。你会在我的心中永远美 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你让我能够如此幸福地带着爱 离去,我要对你说“谢谢”。《八月照相馆》讲述的是一个 照相馆主人永元与女交警之间平凡而深厚的爱情故事:当一 直彷徨而又伤感地活着的永元遇到了开朗而活泼的德琳时, 他的心被爱情点燃,但是当他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 世时,又决定把爱情深藏于内心,以免给德琳带来沉痛的精神 打击,因此永元只能用内心独白表达他的心苗。
有 声 电影出现后,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投入 了对电影的画面语声引关系的研究,当画 面的蒙太奇出现后,人们发现了蒙太奇能 给电影镜头与画面意义的构成带来无穷的 创造力,便把蒙太奇引入了声音及其与画 面关系的构成当中。蒙太奇对电影音响的 介入使电影音响深藏的潜力和魅力被挖掘 了出来,他不仅仅是镜头画面的辅助物, 而是成为了一种具有相对独立的,能表现 出个性的东西。
音效:
1、自然音效 影视剧中常常可以听到雷声、雨声、鸟叫声,或者 机器声、钟表声、枪声等各种自然界以及生活环境 中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影视剧中被称做“音响效 果”。音响效果的作用是配合画面内容,进一步营 造自然和生活环境的真实氛围。如果画面上只有汽 车奔跑而没有汽车的马达的轰鸣声,显然就不会给 人真实的感觉。自然音效主要是指大自然的各种音 响,比如风雨雷电、山洪暴发、飞禽走兽的鸣叫、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巨星陨落等由大自然的运 动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具有独特的空间环 境的特点,对于介绍自然背景有着传神逼真的效果, 录音师往往为了使效果更为逼真,坚持到拍摄的实 地去采集这类声音。
(3)主题歌 主题歌是在影片中表明主旨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用 歌唱的方式直接点明作品主题或主人公`b声,主题 歌往往起到概括影视剧基本内容和表达主题思想的 作用,是影视剧音乐创作的中心。主题歌的旋律也 可以作为主题音乐进行发展和变奏,可以多次反复, 贯穿全片。比如电影《红色娘子军》用主题歌《娘 子军连连歌》来掀起音乐的高潮:“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 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 ”当代的许多电 影作品常常有多首主题歌,在不同的段落演唱,或者 概括出不同段落的基本剧情,或者代表男女主人公 的不同心声,或者表达出丰富的作品内涵。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观念引进电影之中的是电影之父 葛里菲斯(D.W. Griffth),他在《国家的诞生》 (Birth of Nation,1915)一片中,首次与音乐 家布瑞尔(Joseph Carl Briel)创作出美国民俗 歌谣的完整配乐型态,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捩点, 也显示了音乐开始属于电影本身组成的一个要素。 在当时,电影的发明是以视觉的再现与享受为考量, 并以视觉影像为主要的传播途径。而当时的影评家 着重的观点在于视觉的精进,很少评论家或学者兼 具完整的音乐专业背景,因此葛里菲斯这项创举便 写下了电影音乐史的第一页。
(4)背景音乐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玉蛟龙深夜欲偷走青 冥剑,被俞秀莲发现前去阻拦,两人发生了一 场激烈的夜斗,导演特地采用了一大段节奏紧 张的音乐来渲染这场打斗的气氛。这时的音 乐起到了衬托动作节奏的作用,这就是背景音 乐。背景音乐主要用于人物对话和动作背景, 起到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背景音乐犹如 人物对话或者动作的伴奏,不参与剧情的发展。
第二节 声音的意义
一、表现空间 我们知道当声音发生于某一地点的时候,往往会反映出这一 地点特定的空间特征。根据这一原理,导演可以利用声音的 元素再现某一地点的气氛和环境氛围,给观众造成身临其境 的感受。比如古诗中有“蝉鸣林更静”、“深山闻鸟语”等 句子,就是在动静的对比当中,利用“蝉鸣”和“鸟语”的声 音元素和空间色彩,以动写静,将“林更静”和“深山”的空 间感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有很多用声音 表现环境动态的方法。比如用马蹄声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来 表现声音距离的远近;用汽车喇叭声和市井嘈杂的人声来传 达出城市的空问感;用鸡鸣狗吠家畜的叫声来表明乡村环境; 用牛羊的叫声和马蹄声表现草原的生活场景,等等,这就是人 们常用的声音造型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默片时代那些提供现场 演奏的钢琴小品,基本上都与电影的画面没有 直接的关系,那些钢琴乐谱多为已谱写完成的 现成品,不是专为剧情或影像量身定做的,因 此当萤幕出现悲伤的故事,有可能此时弹奏的 音乐却是快乐轻松的曲调,画面与音乐之间的 互动不容易协调,甚至出现错臵。这种不搭调 的现象随即受到重视,并获得改进。但早期的 电影大师们不断地尝试给一部又一部电影配乐, 或是请歌手或演员在银幕后现场歌唱或对白, 或是用留声机录下一些生活中的声音一起播放 刚开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也闹出了很多笑话.
人声:
二、旁白 在影视剧中旁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人公的述说, 另一种是第三者的述说。主人公的讲述,关键是要 同主人公的音色音质和角色的外型相吻合。比如德 国电影剧本《魔山》开头有一段典型的旁白:一幢 白色的房舍坐落在绿树丛中。没有风,景物如同模 型,屹然不动。汉斯· 卡斯托普站在阳台上。响起讲 述者的声音——讲述者(画外音):“我们要讲的汉 斯· 卡斯托普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好比一件 古老的青铜器,已经覆盖了一层绿锈。所以我们今 天将这个故事在时间的表达上处处体现出这是个久 远的故事。
四、声音的色彩 声音的色彩主要是指在发音过程中持续表现 出来的具有个人特性的声音,在声乐中称之为 “音色”或“音质”。声音的色彩是由超出 语言意义的发音的高低、响度、速度和音色 混合组成的。在艺术作品中,声音色彩不仅代 表着说话人在声音器官方面的个体特征,还象 征着说话人的性格、体貌和文化背景。所以 在很大的程度上,声音色彩代表着发音人的感 情状态和具体生活背景。声音的色彩可以分 为明亮型、宽厚型和沉闷型三种。
这是第一部带有音乐和部分对话场面的故事片,它促 使整个电影工业向有声电影冲击。而次年的第一届 奥斯卡也特别颁了一个“特别奖”给华纳兄弟影片 公司,藉此来表彰他们对电影事业革命性的贡献。 从此以后,电影从无声迈向有声。这在当时影界造 成了称得上惊天动地的影响。包括卓别林在内的一 些习惯了表情表现无声电影的艺术大师们目瞪口呆, 不知所措;而大部分电影工作者欣喜万分,他们一 心想摆脱关键对白字幕打出造成的隔离,正如爱森 斯坦所说“无声电影一心要获得音响,获得音响效 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