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第一章导论[1] 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国际贸易.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3]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4]张向先.国际贸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陈同仇.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98.[6]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孙丽云.国际贸易(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8]刘诚.国际贸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9]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9]许雄奇、张宗益、康季军.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数据(1978~2003).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41-50.[10]姚利民.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8-21.[11]刘力.客观认识目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2005年第7期.23-27.[12]沈利生.如何正确评估外贸依存度-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一文的看法.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106-117.[13]徐婧.我国贸易顺差变动的规模和结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9期.63-69.[14]汪占熬.新古典模型视角下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27期.29-62.[15]李明武.正确恩师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132-133.[16]黄华峰.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研究与探索.第28卷总第115期.100-102.[17]邹宏元、王晓东.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比较分析.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10期.28-31.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4]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三联书店.1955.[5]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现代文库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4]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16]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17]杨小凯.比较优势理论为什么可能错.[18]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一期.9-13.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1]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基姆·安德森.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岳昌君.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技术传递.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4]丁剑平.“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能否解释我国的经济现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5]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9]Edward E.Leamer.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 olume 88,Issue 3.Jun.1980.495-503.[10]Paul R.Krugman.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51-71.[11]Edward E.Leamer.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17-49.[12]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3]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4]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7]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11]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0期.19-40.[12]刘明兴、马晓野.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文献回顾.[1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65-73.[14]龙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0年第2期.2-5.[15]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财金贸易.2000 年第5 期.20-22.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4]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Edward E.Leamer.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 olume 88,Issue 3.Jun.1980.495-503.[8]Paul R.Krugman.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51-71.[9]Edward E.Leamer.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17-49.[10]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11]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0期.19-40.[12]刘明兴、马晓野.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文献回顾.[1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65-73.[14]龙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0年第2期.2-5.[15]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财金贸易.2000 年第5 期.20-22.第六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1]荣芳、何晋秋.“国际人力资本流动的可持续性探讨”.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6期.[2]李岚清主编.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3]李荣林.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替代性与互补性.2001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际经济学论文[4]卢进勇、虞和军,朱晞.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岳昌君.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技术传递.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0.[6]梁能.跨国经营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徐振东.“百年国际直接投资:演化、贡献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8]金芳.“跨国公司的微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研究.1999.[9]小岛清[日].“直接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东亚经济的将来”.世界经济评论.1997.[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译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1]宋全成.论德国移民的社会一体化进程.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43-47.第七章关税[1]汪尧田、周汉民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陈文敬、默瑞∙吉布斯、唐小兵、赵玉敏.多边贸易体制与“入世”-中国面对的贸易壁垒.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4]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韩立余译.美国关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牟瀛、冯晴、胡迟.世界各国关税制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7]吴家煌.世界主要国家关税政策与措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9]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1]蒋建刚.“保护关税”的新解读与评价机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2期.31-43.[10]李众敏、吴凌燕.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的初步评估.世界经济.2007年第2期.32-39.[12]邓峰.美国关税百年之争.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00-105.[13]姚洪心、三品勉.寡头市场条件下的产品差异化及关税效应研究.2007年第4期.16-21.[14]贾雅楠.国际贸易众的环境关税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237-238.[15]黄建忠、王俊霖.我国工业部门关税保护的动因结构、效应和优化-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经验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97-105.[16]李宗卉、曹小春.外资企业进口关税优惠政策的取消对外资流入的影响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55-59.[17]毛锦锋.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政策探讨.公共经济.44-47.[18]田明华、印中华、赵晓妮.一次性木筷的相关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158-161.[19]丁辉侠、冯宗宪.制度作为区位优势对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64-67.[20]冯宗宪、段英.中国关税减让的竞争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第8期.28-38.[21]钟钰、刘荣茂.中国农产品进口与关税的内生性检验.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105-109.[22]杨莲娜、李先德.中国与欧盟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比较.国际贸易.2007年第7期.46-48.[23]李双燕.主要纺织生产和消费国的关税减让情况比较.山东纺织科技.2007年第2期.41-43.[24]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多哈回合农产品市场准入研究.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14-16.第八章、非关税壁垒[1]汪尧田、周汉民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陈文敬、默瑞∙吉布斯、唐小兵,赵玉敏.多边贸易体制与“入世”-中国面对的贸易壁垒.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4]刘小川、王庆华.经济全球化的政府采购.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盛建明.反倾销国际惯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高永富.WTO反倾销协议:规范与承诺.黄山书社.2000.[7]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第九章出口鼓励与其他政策[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唐纳德·B·基辛(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3]玛格丽特·凯利、纳希德·克马尼、米兰达·夏发等著.国际贸易政策问题与发展情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4]谷源洋、魏燕慎、王耀媛.世界经济自由区大观.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5]李相俊(韩国).韩国对外贸易的成功与失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6]刘星红.欧共体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7]赵淳(韩国).韩国的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0]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1]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28-34.[12]张曙光、张燕生、万中心.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12-21.第十章、贸易保护的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3]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4]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兰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吴国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方士华.国际贸易.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冷柏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查尔斯·R·麦克马尼斯.不公平贸易行为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玛格丽特·凯利,纳希德·克马尼、米兰达·夏发、克莱门斯·布勒坎、彼得·温利.国际贸易政策问题与发展情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0.[12]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28-34.[13]张曙光、张燕生、万中心.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12-21.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1]海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商业银行.2000.[2]马晓野、尹利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资料汇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汪尧田、周汉民.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4]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一):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WTO的政治经济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世界贸易中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2002.[9]杨荣珍.WTO争端解决-案例与评析.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0]王忠明.WTO规则实务培训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1]何茂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2002.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12]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多哈回合农产品市场准入研究.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14-16.第十二章、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1]佟福.全世纪之交的新视角——美洲经济圈与亚太经济圈沿革与趋势.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2]张蕴岭、赵江林.走发展、合作、开放之路:APEC、东亚经济与中国市场开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张纪康.了解APEC-跨世纪的世界主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4]陆建人.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5]P.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6]闫逢柱、张文兵.中美农产品对韩国出口的竞争研究-兼论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23-30.[7]罗刚.自由贸易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视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4期.116-119.][8]张弘.对我国贸易自由行的非完全竞争CGE模型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1期.114-120.[9]马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自由贸易体制互动关系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104-108.[10]杨玉明、刘朝明.中国-东盟贸易自由行博弈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第8期.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