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摘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于2009年,发端于希腊,至今已经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并波及到德国、法国等欧洲经济强国。
这场危机不仅影响到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而且引起当事国政界的动荡,同时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
中国作为国际经济舞台上活跃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将自身与欧债危机摆脱干系。
本文中笔者将主要从欧债危机的基本情况谈起,结合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揭示中国应该从中受到哪些风险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一、欧债危机基本情况1.欧债危机的最新进展进入2012年6月,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
6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降低了18家西班牙银行的长期信用等级,西班牙银行业危机日益严重。
评级机构穆迪将西班牙主权债务评级从“a3”下调至“baa3”,将其放入观察级名单。
西班牙十年其国债收益率及cds一度刷新欧元区时代的历史新高,意大利的cds收益率也出现了大幅上扬。
希腊方面,6月17日第二轮选举之前,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预期强烈,希腊cds息差价格不断攀升。
尽管大选结果缓解了其退出欧元区的风险,但希腊债务危机及欧债危机并未因此得到喘息缓和,欧元区经济前景依然迷茫。
2.欧债危机的根源(1)欧债危机的外部原因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危机不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迟缓,欧洲国家也未能幸免。
(2)欧债危机的内部原因欧元区固有的制度体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内在矛盾使欧债危机发生成为必然。
①欧元的诞生只是在欧元区内统一了货币,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政治结盟,因此无法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旦危机发生,欧元区国家往往会首先顾及本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无法站在整个欧元区的角度、通过统一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矛盾。
相对而言,美国的债务危机要比欧洲国家严重的多,但由于美国是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美联储能够在危机中发挥中央银行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量化宽松、对外贬值等货币工具阶段性化解债务风险,因此即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美国的债务问题是一颗迟早都会被引爆的“定时炸弹”,但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短期内美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②南欧国家的老龄化的社会结构、高福利、高消费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剧了此场危机的严重程度。
二战之后欧洲出现的“婴儿潮”使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口激增,发展到现在则造成了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劳动者在人口结构中的占比降低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但社会福利事项却未相应地缩减。
政府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同时却要负担全社会的高福利、高消费,造成政府举债连连,不堪重负。
③经济增长率低、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此次债务危机的助推器。
最先出现债务危机的南欧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
它们加入欧元区之后,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经济增长率降低,而这些国家又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对中国的影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将使欧元面临着崩溃的困境。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将是欧洲统一历程的倒退,欧盟各个国家将面临沉痛的打击。
如果欧洲未能有效控制传导风险,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也难以幸免。
(1)中国的出口。
欧洲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市场,持续的欧债危机必然导致欧元大幅贬值,将严重打击中国企业出口欧洲的积极性,影响出口额。
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数据,2010年至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40%回落到7%。
据中金公司测算,如果欧债危机得到较好的控制,2012年中国的实际出口增速将为8%。
由于外贸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外贸的下降必然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2)欧债危机的持续及恶化,将进一步扩大投资者对欧元的恐慌情绪,转而将资金投向美元、黄金等避险货币和产品,投向中国的资本也将面临着资金撤离的风险。
(3)同时中国股市也必然受到投资者信心不足的影响,资产价值因此降低,股市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2.中国在欧债危机中发挥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援助欧洲的重任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纵观目前的欧洲经济动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欧洲央行显然应该是救助欧洲的主体;美国只是提出加大大西洋两岸的经济贸易合作,携手欧洲重振经济,提供“建议和指导”,并未提供实际的援助计划,美国资本大鳄同样不会对欧洲进行直接投资。
在这样的环境下,陷入泥淖的欧盟国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金砖五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
而中国拥有3.3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自然是欧洲国家寻求援助的目标之一。
efsf(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主席雷格林2011年10月到访北京,劝说中国购买efsf债券。
2011年8月萨科齐到访中国,寻求中国的保证和支持。
中国政府在这场欧债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充分表明了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购买欧洲债券;6同时也希望欧洲国家正确看待中欧关系,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借此机会寻求解决欧洲国家对华贸易中存在的技术禁运等非关税壁垒等问题,增强中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在2012年6月19日墨西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宣布向imf对抗欧债危机的储备注入430亿美元资金,同时再次要求imf实行2010年制定的改革方案以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影响力。
三、欧债给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鉴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和恶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欧债危机短期内形势扭转无望,中国目前应建立预警机制,结合国内经济形势,积极进行结构性调整,譬如努力提高工业制造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贸易中比较优势、出口转内销等,以达到较理想的风险隔离效果,尽量减轻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从欧债危机的成因、发展和应对处理过程中吸取教训,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进程中控制好金融风险,避免进入误区。
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1.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的入市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加入欧元区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的标准,即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60%,而当初的希腊距离此两项指标相距甚远。
高盛为希腊设计了“货币掉期交易”方式,这种金融创新利用汇率优惠使得希腊账面上增加了10亿欧元,达到了条约的要求。
同样高盛也曾为意大利设计过此类产品。
这些金融衍生方案掩盖了加入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但债务本身并未消失,而是增加了还债的负担和风险。
更重要的是高盛等投行大量购买希腊债务相关的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并通过打压希腊的信誉,使得cds价格大幅上涨后售出,从中大赚一笔。
而希腊则是金融市场被操纵的受害者。
无疑,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非良性传导都无一例外的关系到金融衍生工具。
中国的市场金融还尚不发达,金融监管尚未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的引入和推动一定要慎之又慎。
某些目前可以运作远期、期货、期权及期权组合等衍生工具的推动要严格遵守相关约定,并不断更新完善监管制度,控制金融风险。
2.控制资本逐利性从历次金融危机来看,最深层的缘由大多在于资本的逐利性。
欧洲五国无视条约约束,大肆发行政府债券,提高负债水平,而市场投资者同样为了追求收益率,大量购买政府债券。
政府的发债行为可以表述为利用金融杠杆获利,投资者则完全是一种投机行为。
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搭配。
国债的发行限度要综合考虑购买者及发行者负担率、纳税者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使资本的逐利性体现和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3.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欧洲国家相似的境况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同样非常严峻。
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预计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21亿,占总人口的16%。
中国应以欧债国家为鉴,未雨绸缪,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金制度,尽量降低由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应注意以下几点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欧洲“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模式相对于增长缓慢的经济而言,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欧洲的福利名目繁多,除了我们平时知道的生活补助金、住房补助金等,还有再训练金和继续教育基金、创造就业基金等许多名目,这些福利项目如同一个个暗疮侵蚀着欧洲经济实体。
中国应以此为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高福利,最终瓦解了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
尽快实现对养老制度改革的抉择。
迫于解决欧债危机的压力,目前,希腊、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都通过立法延迟了退休年龄。
中国现在的退休年龄是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延迟空间。
另外养老金的缴纳制度可建立多缴多得机制。
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此次危机的爆发使陷入危机的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经济的不景气和政治的危机仍在延续。
这些惨痛的教育足以警示我们,金融风险管理不可忽视。
中国在受到欧债危机影响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保障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1]张志前喇邵华:《欧债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李礼辉:《欧债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资本市场》2012年第02期.[3]谢辉:《欧债危机中的cds》,《中国外汇》2012年第03期.[4]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第4期.[5]陶冶:《希腊退出预期升温中国准备好了吗?》,金融时报201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