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债危机带来的启示

欧债危机带来的启示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能够我们很多的启示
第一,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发力,国际产业竞争力下降。

因此,降低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依赖,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第二,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匹配,不能高估外债与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

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原因就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

我国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

第三,同时我国不能草率地建立或加入亚洲共同货币区。

欧元区这一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在几个不同版本的“亚元”即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方案中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实施货币一体化而缺乏必要配套措施,当类似希腊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所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同样甚至更加严重。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建立“亚元”货币体系的时机还未成熟,各项制度规则都有待进步一探讨和完善。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远离欧洲债务危机现场,短期内也不可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以欧洲债务危机
作为前车之鉴,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避免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首先,应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目前,中国的主权债务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太大,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

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却要严重得多,根据有关数据,目前我国地方债务的总规模大约为10.7万亿,如果加上国债余额,那么中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就将翻一番,达到约50%,接近警戒线水平。

因此,中国在控制主权债务规模的同时,现阶段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上。

其次,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将解决本国问题置于制定货币政策的中心环节。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但其实不然,在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剧烈时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被国外的政策动向所左右。

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年底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过多考虑国外经济危机的程度和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致使过于庞大的刺激计划至今后遗症难消。

不仅如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应该尽量减少行政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干预,尽快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使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能够得到正常和充分的发挥。

再次,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注意避免走
福利国家的老路。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提前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再加上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

与此相适应,财政收入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快速增加,据统计,早在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就首次超过10%,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世界范围看,保障水平和标准大多只能涨不能跌,否则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所以社会保障的改革应秉承循序渐进的策略,注重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努力消除保障水平和标准的不公平现象。

最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掘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是解决包括债务危机在内的各种经济问题的最佳良方。

欧洲各国以及美日等国目前的债务危机,究其根源还在于增长乏力甚至停滞不前。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寻找未来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点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