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检验检查的正常值和注意事项一、红细胞计数(简写RBC)1.正常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 6.0—7.5×1012/L2.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最常用的是做为检查贫血的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出现红细胞增多。
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
如:妊娠中、后期的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二、血红蛋白测定(简写Hb)1.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计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的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计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三、白细胞总数(简写WBC)1.正常值成人:4—10×109/L ;6个月至2岁婴儿: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2.临床意义:(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是检查体内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在急性大出血、严重的损伤和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
还有白血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白细胞均有增多。
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
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的减少。
四、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简写ESR)1.正常值:魏氏法:男性:0~15毫米/小时;女性:0~20毫米/小时2.临床意义:(1). 增快:血沉加快时,一般多表现为风湿性疾病和结核病的活动期,也可以见于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急性感染、慢性肾炎、结缔组织疾病以及严重贫血等多种疾病。
另外,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或50岁以上的正常人的血沉均可稍有增快。
(2). 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过敏性疾病等。
此外,室温过低或血液抽取后放置时间过久,也会出现减慢。
五、血小板计数与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简写PLT)血小板计数是观察机体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值: (100—300×109/L)临床意义: (200—400×109/L)1. 增加: 可以出现在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正常人在运动和进餐后, 可以出现血小板增多; 有很多疾病表现血小板的增多, 如: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恶性肿瘤、以及急性化脓性感染等。
2. 减少: 妇女月经期(第1~3天)可以出现血小板减少。
脾脏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造血功能障碍者常出现血小板减少, 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此外, 肝炎、中毒、重度感染、败血症等均可出现血小板的减少。
出血时间(简写)正常值:Duke法: 1~4分钟临床意义:1. 出血时间延长: 下列情况可出现出血时间延长, (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少于5万/mm3 的时候), 如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等。
(2) 血小板功能异常。
(3) 血管有功能或结构异常, 如: 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等。
(4) 服用抗凝药物过量等:2. 出血时间缩短: 当血液出现高凝状态: 如: 流行性出血热液浓缩时。
凝血时间(CT)正常值:玻片法:2~5分钟试管法:4~12分钟临床意义:凝血时间延长, 可见于血友病, 严重的肝损害、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以及应用抗凝药物(如: 肝素、双香豆素等)时。
六、凝血四项: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11-14秒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男37±3.3秒,女37.5±2.8秒.TT(凝血酶时间测定) 16-18秒纤维蛋白原测定 2-4g/L(200-400mg%)七、血糖血液葡萄糖测定(即血糖测定,GLU或BS)血糖测定一般是作为检查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1. 正常值:(早晨空腹)80~120mg% 3.6~6.2mmol/L2. 临床意义:(1) 增高(即高血糖):正常人饭后1~2小时,或情绪紧张以及注射葡萄糖以后等,可见血糖增高。
病理情况主要见于糖尿病,另外,甲状腺机能亢进、脑出血和肝硬化等疾病也可以出现血糖增高。
(2) 降低(即低血糖):正常人在饥饿或大运动量后,可使血糖降低。
在长期营养不良、甲状腺机能低下,肝脏功能严重损害以及胰腺肿瘤等,均可出现血糖降低。
八、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血清胆固醇(Chol)血清胆固醇, 总脂、甘油三脂和B 脂蛋白测定是检查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的重要指标。
正常值: 130~220mg%(3.9—6.5mmol/L)临床意义:1. 增高: 胆固醇增高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道梗阻、肾病综合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正常妇女在妊娠后期也可出现胆固醇增高。
2. 降低:胆固醇降低, 多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某些急性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肝硬化等。
血清总脂(TL)正常值: 成人: 400~750mg% (0.36—1.2mmol/L)儿童: 300~600mg%临床意义: 血清总脂增高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总脂降低: 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血清甘油三脂(TG)正常值: 40~120mg%临床意义: 参见以上两项。
B 脂白测定正常值: 40岁以下<500mg%40岁以上<610mg%B 脂蛋白的临床意义请参见以上两项。
九、抗“O”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O”, 全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是测定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以及有助于风湿病活动或急性肾炎的诊断等。
正常值: 低于500单位临床意义: 大于500单位, 示抗“O”增高, 提示近期内曾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 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等病症)。
多次检查结果有逐步递增, > 500单位以上, 同时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加速时, 对风湿病活动或急性肾炎等的诊断有帮助。
十、类风湿因子试验(RF)正常值: 阴性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时将提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活动期, 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肝炎、白血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高丙球蛋白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冷球蛋白血症以及麻风等疾病将呈阳性表现。
十一、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主要是检查肝脏病变(如: 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的重要指标。
正常值:(1) 黄疸指数(I I) 4~6单位。
(2) 血清总胆红素( BILIT、TBIL) 4.0~22.2 u mol/L 0.1~1mg/100ml血清。
(3) 直接胆红素(BILID): 0~6 umol/L(4) 胆红素定性试验(凡登白试验) (VDBT) 直接反应: 阴性间接反应: 弱阳性(5) 血清总蛋白(TP): 60~80g/ L; 6~8g% 血清白蛋白(A或ALB): 35~50 g/L 3.5~5 g% 血清球蛋白(G) 2~3 gm% 白蛋白/ 球蛋白(A/G)白球蛋白比例: 1.5~2.5(6) 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麝浊试验) (TTT) 0~6单位(7) 血清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麝絮试验)(TFT) 阴性或+(弱阳性)(8) 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或ALT) Reitman法 2~40单位或5~35IU/L;(9) 血清谷—草转氨酶(SGDT或AST)Reitman法 4~50单位或13~36IU/L;(10) r—谷氨酰转肽酶(r—GT) ~31 IU/L临床意义: 以上10项检查中胆红素、蛋白质代谢功能及各种酶的检查结果各有一项异常时, 肝炎的诊断可以成立。
如果只有一项单独出现异常, 只能说明不能排除肝脏有病, 但需要进一步检查。
10项检查全部正常时, 一般属正常, 但如曾经有过肝炎病史, 而目前又有明显临床症状时, 则不能绝对排除肝脏有病变。
此外, 各单项检查在其他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请参见各有关疾病。
十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正常值: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HBsAb)阴性乙型肝炎e 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HBeAb)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HBcAb)阴性临床意义: 关于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阳性的临床意义, 一定要请医生检查后作出诊断。
以下简作概括性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 表示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表现为发病, 或为病毒携带者, 并有一定传染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阳性, 表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可能正处在恢复期或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免疫力。
乙型肝炎e 抗原(HBeAg)阳性时则表示血中存在大量病毒, 有很强的传染性。
乙型肝炎e 抗体(HBeAb)阳性, 则表明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弱。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则表示病毒正在复制, 处于感染期。
应注意与他人隔离。
肾功能检查指标、正常值和意义一、血尿素氮(BUN)参考值:正常情况:二乙酰-肟显色法 1.8~6.8mmol/L 尿素酶-钠氏显色法3.2~6.1mmol/L。
临床意义:增高: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二、血尿素参考值:正常情况:3.2~7.0mmol/L 临床意义: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三、:血肌酐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男79.6~132.6μmol/L 女70.7~106.1μmol/L 小儿26.5~62.0μmol/L 全血88.4~159.1μmol/L。
临床意义:增加: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
减少: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四、血尿酸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男149~417μmol/L 女89~357μmol/L >60岁男250~476μmol/L 女190~434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