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复习重点一、常识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题型一:1.写出中国现代文学中下列作品的作者(10分)2.写出中国现代文学中下列人物所属作品的篇名(10分)题型二:常识填空(每空1分,共20分)二、名词解释复习重点(共10分)1、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学衡派”以《学衡》为阵地,自我标榜“学贯中西”,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文化上的变革是缓慢的、渐进的,反对全盘照搬西方,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倾向。
受到鲁迅等人的批判。
1933年,《学衡》停刊。
2、“语丝文体”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其特色主要是多作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多进行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且“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主要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出版有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文研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4、《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
由胡适创作,1920年出版,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5、“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一个文学与政治兼有的团体,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茅盾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坐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1936年根据中共指示自动解散。
“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三、列举(本大题满分20分)四、分析鉴赏题(本大题满分10分)对一处外貌描写进行分析鉴赏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结合作品分析阐释鲁迅《呐喊》和《彷徨》“表现的深切”。
“表现的深切” ——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1)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①农民题材小说:《阿Q正传》:阿Q 《故乡》:闰土、杨二嫂《祝福》:祥林嫂等②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类型(传统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两类。
A、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被否定的反动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的形象:《高老夫子》《肥皂》B、现代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2)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①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A、农民题材的视角: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B、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也是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在酒楼上》中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吕维甫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的表现视角都是“内向性”的。
②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A、对农民灵魂的拷问:如《阿Q正传》小说写他先是在赵太爷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赵的资格;在赵秀才的竹杠下,失去求婚和出卖劳力的机会;在辛亥革命中,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下,失去革命的幸运;在把总老爷的枪炮下,失去生存的权利。
《阿Q正传》是对封建社会造成精神上的麻木的讽刺和批判,并将这种精神状态,高度浓缩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
鲁迅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
B、对现代知识分子灵魂的拷问:如《伤逝》子君涓生(3)小说模式: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的结构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A、看/被看的模式。
庸众之间:如《示众》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如《药》B、“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
如《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在酒楼上》:吕纬甫(离去-归来-再离去绕圈子的模式)2.试结合作品分析阐释鲁迅《呐喊》和《彷徨》“格式的特别”。
“格式的特別”—“创造新形式的先锋”(1)一方面,鲁迅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现代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借鉴西方)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影响。
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和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小说叙述形式:《伤逝》《故乡》--用第一人称《药》--双线结构《阿Q正传》--仿传记体《风波》--独幕剧方式《一件小事》--写瞬间心灵的感受《狂人日记》--日记体《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酒店中的“小伙计”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如:《狂人日记》(1918):主要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第一篇白话文的小说,小序竟然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小说文本中,正文和小序的分裂性,如同白话与文言,封建与进步的对立造成一种互相颠覆,互相消解,从而形成一种反讽的效果。
《狂人日记》包含双重观点和双重叙述:“日记”的叙述,狂人的感受。
“小序”的叙述,对“日记”的否定。
(2)另一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储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借鉴中国传统)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诗歌、散文、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经验来进行小说创作。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小说:(《起死》)白描手法:“画眼睛”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3.鲁迅说“在中国,民众总是戏剧的看客”,结合鲁迅作品谈谈看法。
(1)“看客”是鲁迅笔下经典的艺术形象。
《示众》以淡化情节、截取横断面的手法将“看客”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秃头、白背心、胖孩子、红鼻子胖大汉若干人等的窥视无不透现出整个国民灵魂的示众。
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缺失导致了这些人精神上的麻木和心理上的冷漠、扭曲。
此外,《药》中那些潮一般涌向前看杀革命者头的人;《孔乙己》里拿孔乙己作为赏玩对象的酒客、掌柜和小伙计……这些爱看热闹的看客,男女老少俯拾即是,他们都是在赏玩苦难,这既是自身的悲哀,也是革命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哀。
(2)鲁迅深刻揭示了“看客”的精神实质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
“看客”的精神特质是冷漠麻木、愚妄残忍,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是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
鲁迅正是借助于“看客”形象显示了他彻底的反封建思想意识和呼唤“真人”的现代性品格。
“看客”是一个具有特定社会心理素质和历史文化性格的群体,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社会功能就是制造顺民和奴才,以维护专制的等级制度。
“看客”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活着的顺民,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庸众”,没有人格,没有自我意识,缺乏同情心,缺乏怀疑精神和反抗精神。
鲁迅先生浓墨重彩地着眼于造成“看客”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本环境,呼唤着一个启蒙时期的到来。
(3)“看客”形象中蕴含着鲁迅鲜明的启蒙立场和悲悯情怀。
鲁迅书写“看客”一方面具有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在鲁迅笔下,“看客”的“看”蕴涵着“渴血的欲望”,潜藏着精神暴力欲望。
这是鲁迅对生命悲剧的正视,也是对人的巨大悲悯。
鲁迅看到了中国民众的落后与愚昧。
他悲哀于大众的冷漠,竟将烈士的鲜血吞食,竟把革命家逝世的日子作为欢乐的时光。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对“看客”的批判性书写,不是出于对民众的冷漠,而是出于对民众的热爱。
正因为爱之深切,才对其弱点不能容忍,才发出毫不留情的猛烈批判。
鲁迅对民众的态度没有表现出尼采式的蔑视或敌视,他对弱者,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同情和悲悯显示出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博大情怀和一个启蒙主义者的坚定立场。
(4)“看客”是鲁迅为完成“立人”、“立国”巨大历史使命而建构现代化的而塑造出来的饱含着主体自我意识的不朽形象。
4.分析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
(1)祥子是《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是人力车夫的典型。
祥子形象是通过他“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的描写来完成的。
祥子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与同情心,尤为可贵的是有一颗精进向上的心。
他的全部理想就是买一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独立劳动者。
为了这一理想,他省吃俭用,起早贪黑,拼命拉车,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买了一辆车。
但黑暗社会对祥子的打击接二连三地袭来。
他买的第一辆车被军阀的大兵抢走了。
他极为愤怒但并未灰心,仍然顽强奋斗。
在经过拼命奋斗之后,又聚了一笔钱。
就在要实现买车希望时,他的几十块钱被孙侦探勒索一空。
第三次是用虎妞的私房钱买了一辆旧车,但因虎妞难产而死,他不得不把车卖掉。
从此,祥子绝望了。
一个自信要强的祥子,堕落成为“邪恶”的无业游民,变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这是何等悲惨的人生悲剧。
(2)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有三:①黑暗的社会制度对祥子的迫害;②祥子与虎妞不正常的婚姻;③祥子自己采用的个人奋斗的生活道路。
(3)祥子悲剧的典型意义有二:①揭露和控诉了黑暗的旧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吃人的罪恶;②批判和否定了个人奋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
5.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高觉新,是《家》中最深刻丰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