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摘要通过无氮、精确施氮和常规施肥做精确施氮试验,以确定氮肥的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株高与施氮量有显著关系,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绿度值呈增加趋势;茎蘖数、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到一定量时呈持续缓慢增加;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量后不增加反而下降;施氮量对粒重的影响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粒重下降。
据此可知,从无氮施肥到精确施氮是有增产空间的,但并非越多越好,只有做到氮肥用量适宜,才能减少浪费。
关键词氮肥;水稻;生长;影响
为了真正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净收益,必须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技术指导体系,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降低污染系数,发展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水稻生产。
为此,大丰市土肥站在白驹镇狮子口村茅林玉家的责任田里做了精确施氮试验。
1材料与方法
前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9023,基肥施45%的枫叶牌氮磷钾比例为18-17-10的复合肥450kg/hm2,腊肥施46.3%尿素300kg/hm2,拔节孕穗肥施46.3%尿素150kg/hm2,生长中后期,喷施兴砍牌安利素750g/hm2,相隔6~7d喷1次,计2次。
小麦实际产量为7 425kg/hm2。
本次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无氮对照(No),面积33.3m2,施五氧化二磷60kg/hm2,氧化钾90kg/hm2作基肥,整个生育期不施氮肥;精确施氮(Nj),面积66.7m2,施纯氮84kg/hm2,五氧化二磷60kg/hm2,氧化钾90kg/hm2作基肥,分蘖肥施氮66kg/hm2,穗肥施氮135kg/hm2,相当于尿素294 kg/hm2,分2次施,第1次在倒4叶施尿素144kg/hm2,第2次在倒2叶施尿素114kg/hm2;常规施肥(Nc),面积333.3 m2,施氮67.5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67.5 kg/hm2作基肥,分蘖肥施172.5kg/hm2,穗肥施氮69kg/hm2。
处理No、处理Nj、处理Nc使用同一水稻品种徐稻4号,按照统一密度和栽插方式,行距25cm,株距14cm,34.5万穴/hm2,小区筑埂分条,并用塑料薄膜包裹,沟系配套,不得漫灌,防止串水、渗肥、小区内肥力均匀,地势高低一致,防止病虫草害的管理措施一致,6月21日移栽,水稻移栽时秧龄6.1叶,成熟期为10月28日,观测项目包括株高、剑叶面积、茎蘖动态、叶色、地上部分
干物质积累量、每穗实粒数等因素,最后单打单收测实产,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常规。
2结果
2.1分蘖期
2007年7月20日考察每个处理中10穴苗各参数的平均数得知:No平均株高为47.5cm,平均茎蘖数每穴为8.7个;Nj平均株高为58.0cm,平均茎蘖数为每穴14.1个;Nc平均株高为58.4cm,平均茎蘖数为每穴13.3个。
No叶色淡黄,Nj叶色绿,Nc叶色深绿。
2.2孕穗期
2007年8月20日考察,No平均株高为71.6cm,平均有效茎蘖数为每穴5.5个,剑叶面积为31.9cm2;Nj平均株高为75.7cm,平均有效茎蘖数为每穴8.3个,剑叶面积为46.5 cm2;Nc平均株高为76.1cm,平均有效茎蘖数为每穴7.9个,剑叶面积为41.9cm2。
2.3穗期
No平均株高为85.1cm,穗数为189.7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为109.9粒,千粒重28g,产量5 839.5kg/hm2;Nj平均株高为89.4cm,穗数为286.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为117.9粒,千粒重27.5g,产量9 289.5kg/hm2;Nc平均株高为89.6 cm,穗数为273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为119.5粒,千粒重27.5g,产量8 761.5kg/hm2。
3分析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株高与施氮量有着显著的关系,无氮区植株的株高明显矮于精确施氮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绿度值呈增加趋势;茎蘖数、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到一定量时呈持续缓慢增加;每穗粒数与施氮量的关系为抛物线,即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量后不增加反而下降;施氮量对实粒数的影响与其对每穗粒数的影响一致,即表现为抛物线;施氮量对粒重的影响与有效穗相反,即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粒重下降,这与施氮高的处理其群体密度大,有效穗多有关;剑叶面积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施氮量对
水稻干物质量的影响分析,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变化趋势与叶面积相似,即干物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增幅时干物质变化趋于平缓,二者关系达显著水平。
4结论
我们通过做试验来完成测土配方施肥,从而掌握氮肥的最佳施用量,从无氮施肥到精确施氮是有增产空间的,但并非越多越好,只有做到氮肥用量适宜,才能减少浪费。
有的农户认为产量收不过其他人家,就多施氮肥,反而适得其反,使得单位氮肥增产效益下降,造成氮肥报酬递减。
另外,还要考虑平衡施肥,才能发挥各元素的最大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效,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