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社会道德滑坡

有关社会道德滑坡

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败坏现象十分严重。

这已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各种媒体发出的“道德滑坡”的惊呼,也透露了从上到下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无奈心态。

---道德的基础是什么?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近20年来,党和国家在经济方面采取一条务实路线,逐渐由集权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多种所有制出现后,虽然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改善,但如其它专制社会一样,对社会生活的严密控制,使得统治权力很容易就介入了国家资源的配置。

与此同时,在社会商业化的趋势下,不择手段追求私利的做法得到鼓励和确认,各种职业观、义利观的变迁,使中国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日趋繁杂分离,人与人之间难有赤子之心相待,传统的“仁、义、忠、恕”之道更无可行之处尽管文明的趋势是永远上升的,但是,当下中国社会道德良心已经进入了它的休眠状态。

这方面整体堕落的形势十分明显。

在这当中,官德、吏德的败坏尤为突出。

官场的糜费奢侈、不计后果的及时行乐风气,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风俗。

吏治的败坏更使它失去了以身示范和教育人民的作用。

上行下效,在严酷而不公正的经济竞争下,面对广告化、千面人,粗俗低下的个人主义道德伦理观在民间的滋生漫延,许多人视道德为儿戏,出现怀疑、否定道德的倾向。

职业道德的下降首当其冲。

各行各业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金钱至上观念。

从人们日常生活感受到各种大案、要案的出现。

党、政、军、司法、工、商、无不腐败。

就连一向清白的医疗、教育二界,也只顾捞钱、见死不救、拒学门外。

以往“悬壶济世”、“桃李满天下”的赞誉,早已被亵渎。

这足以反映整个社会堕落之深。

假药、假米、假烟酒、假合同、假学历、假新闻、虚报数字的假政绩、以及各种假货充斥市场。

在现今的中国,很少有人关心社会和他人。

品德正直、忠于自己的见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仗义直言的人逐渐消失。

而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言行不一、麻木不仁、随遇而安、毫无原则、见机行事的人,则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

更让人担心的是,年轻一代正在丧失对道德理念的关怀和追求。

许多人不问世事、狂热淘金、甚至践踏国法。

经济犯罪大有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

大量例证可说明这一现象。

不良的道德情感所导致的堕落,引起了严重的后果。

它降低了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损害了我们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形象,成为今后国家发展进步的障碍。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道德堕落使社会人际关系正陷入分崩离析的可怕状态中;目前的中国我们民族正失去面对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力量。

私德作为公德、乃至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础,它的理念及规范主要来自于传统。

传统道德的许多内容,在不同时代都具有普遍的价值。

这样的道德规范是能世代延续的。

但公德部份内容的泛政治化,不仅冲击了有价值的传统道德,也直接破坏了社会监督功能。

环境影响和人从众心理的作用,也不利于公德观念的形成。

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道德,几经历史演变发展到今天。

它的理念既有超功利性,又日益世俗化,理论也十分精致。

但因现实社会巨大发展、变化,传统的纲常伦理到近代开始瓦解。

原有的部份价值观念,由于脱离人的基本发展需要而遭到摒弃。

实用理性和科学知识的出现、普及,也使大多数百姓不再信仰和支持古老的“天命”观及各种神仙佛鬼等神秘力量所维持的道德观念。

只有以仁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恕等”、可以用来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规范,仍然是现代中国人所赞美的德行。

这当中包涵着对人的尊重、关爱,以及做人的诚实守信原则。

传统道德对公德表述较少,而私德内容丰富。

但这些原则无疑地具有普世的价值。

民众基于理性的正义的表达,是唤醒社会良知和重建中国社会道德系统的关键所在。

社会舆论是在市场经济导致人的观念世俗化及不断形成功利实效价值标准情况下,使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脱离道德原则的、最重要的维持方式。

法国启萌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爱情,美丽有什么用处?没有语言,智慧有什用处?”---而没有道德,由人的智慧要素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友有什么用处呢?它带给人们的,决不会是幸福。

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任何民族情感和凝聚力的努力,都会被厌恶和疏离所代替。

现实的确向我们昭示一种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悲凉画面。

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深思。

纠正和反省的力量正在我们中国人自己身上。

论文关键词:道德滑坡原因分析德育教育和谐社会论文摘要:道德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有主导地位。

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较大冲击。

对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准备不足、学校教育滞后、家庭教育单一、社会道德教育偏弱等是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呼吁全社会重视德育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人们把种种不道德或归于市场经济,或归于社会环境,或归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归于学校教育不得力,或归于个人自我修养差,等等,众说纷纭,观点不一[1]。

笔者认为,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繁荣”的局面,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拿来”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

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了的人民更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

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商品供应匮乏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

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有一道铜墙铁壁似的防线,以传统的和时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

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分析,而是以自己工作、学习、感觉上的需求,简单而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并迅速地从一种单纯的思想进入另一种单纯的思想,而且带着这样的思想又一次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中。

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

可以说,这一次,中国人民打了一场思想上的无准备之仗,结果也付出惨重的道德代价。

2 学校德育教育滞后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教育界吹来一股浓浓的芳香,10年中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如火山岩浆迸发而出,校园沸腾了,又安静了。

教师学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攻克高考这座堡垒。

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说透了,实际上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

“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更明确。

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2-3]。

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

3 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

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

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

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

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

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

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 社会德育教育主流的无力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社会德育包含的范围极广,如今,媒体导向、通讯手段、现身教育、现实生活状况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宣传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重要的手段,一个学生从他懂事的时候起,接受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影响和教育要多于学校,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服教育更具实力,更有说服作用。

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歌星、影星、运动明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或者是某颗“星”的粉丝,但对其他知名人士却知之甚少。

诚然,每一次的宣传活动都有很好的主题,但这些主题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被形式所掩盖,从而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宣传的形式,而忽略内容。

如今在青少年中间出现的“崇拜危机”与媒体宣传不无关系。

其实,在社会教育方面从未放松过,如1981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因救落入粪池的老农而英勇献身的事迹引发的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大讨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等,然而,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实生活中不变的事实,给学生带来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

其他如电脑、手机的影响、长辈和朋友的现身教育、金钱的诱惑等,这些“事实”现象使学生对道德教育失去足够的信任[4]。

5 经济发展对德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