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复习)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复习)

二、何谓生理性别
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
一)性别的鉴定:
1、出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利取得出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个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第二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分辨: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
三、什么是社会性别
一、何谓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发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层原因:媒介制作结构与机制的男性主导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女性在媒介中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但这并没有给女性形象带来根本的改变,其背后的原因与媒介制作制度和机制有关。从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供职于某个机构的个体会被这个机构所社会化并接受该机构的价值文化。这种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使得个人若想在组织中生存就必须遵从而不是对抗已经定型的现行的组织文化价值。
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培养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改变。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一定是一致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规范人的行为,决定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第二性》中的著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七、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分析
1、显性原因:女性从业人员的数量和地位的局限
从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可以发现,媒介中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表现不足与女性在媒介组织中的数量与地位有关。1991年,美国导演协会公了他们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他们调查了自1939-1979所拍摄的7000部电影的导演情况,其中参与执导的女性导演仅有14人,独立执导的女性导演只有7人。妇女在从事电视工作方面还清晰地体现了级别越高、人数越少的趋势。不到3%的女性从事电视电影的导演工作。现在,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媒介工作,但是她们的处境与其男性同事相比则差距很大。这就涉及到一个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现象。指一种美妙得几乎透明但其实非常强大的阻力,阻碍着妇女和少数民族进入一定层次的管理职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媒体中的整体地位仍然是群体弱势或边缘的。
大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媒总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体现,因此,可以认为在社会最正面、最主流的价值观念中,男性是处于中心的优势位置,而女性却处于边缘的劣势。
六、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职业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对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中的性别角色分析中,我们能容易地发现女性大多是家庭角色,男性多为社会角色。以电视广告的分析为例,超过半数的女性都是家庭主妇,男性则主要是领导和管理者的事业成功形象。女性角色集中在食品、药品、美容、厨具和洗剂用品的广告中,表现出美好的贤妻良母形象。2、能力的刻板印象。
可以说,女性角色大多是属于生活或娱乐的,而男性大多是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和品质的刻板印象。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审视中可以发现,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男性新闻人物所占比例高达83.19%,而女性只占16.81%,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大众传媒的各个方面。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互相嵌入的关系。2、社会性别研究的出发点是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状况。3、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平等和再生产的原因。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互相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判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评类别——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评。1、制作领域2、文本领域3、对受众的影响
2)、媒介对女性选择从事的职业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媒介特别是电视节目中总是传达和强化着两性的传统社会分工,女性观众受其影响,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所谓女性做的职业,并较少有参与政治活动的兴趣。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提出的那样:一个每天看肥皂剧的女孩,怎么可能产生长大当医生的想法
3)、媒介对于两性美的标准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对媒介减肥广告的研究显示,在食物非常丰富的国家,对女性受众群体,媒介经常传递超出正常人的体重标准、身材标准、年龄标准、魅力标准的信息,由此塑造人们关于美和苗条的审美观念,并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满,以此推销其暴利的美容产品、瘦身产品、护肤产品,更以此带动了美容手术业、美容业、化妆品业的发展。由此带来了过度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危险的减肥风潮,在青年女性群体中,有的发生了饮食紊乱和厌食症的情况,更有严重致死的情况。
八、大众传媒对受众影响探讨
1、媒体对受众影响的程度
大众传媒既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是建构性别角色的重要工具。人类怎样做男人或怎样做女人的观念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学习而来。大众传媒制造和呈现这些性别形象通过示范作用、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有学者研究统计,许多男孩是从电视中的男性角色而不是其父亲那里学习如何做男人的。传媒是形成青少年受众性别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学者通过中学生群体对传媒广告中女性形象认知程度的考察发现,学生的观念与媒介的性别刻板成见有着较高程度的同质性建构;学生笔下创作的女性形象依旧继续着传媒传统女性的原型模式。
在媒体中,男性多表现为知识渊博、能力高超,女性则表现为无知或孤陋寡闻。以电影为例,在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霍建起的《暖》中,我们看到片中的男性多为拥有知识的一方,女性则是远离文明的,等待着男性的启蒙。
3、个性、性格的刻板印象。
在媒体特别是影视剧中,女性大多被塑造为善良、柔弱、隐忍、自我牺牲,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渴望》中的女性刘慧芳。
4、特殊原因: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冲击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社会形态在我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带来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冲击,加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具有交叉性和平等性发展的特点,因此,目前我国部分媒介传播中也存在着对女性表现边缘化的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组织内部的某个人的观念或行为与整个组织机构的价值文化不相吻合,那么这个人获得职场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该理论解释了尽管女性在媒体中就职的人数不断增多而媒介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依旧的原因。这种现象还可以用“沉默的螺旋”来解释,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
由于男女两性在身体、性格、心理上存在着差异,父权制的结构将男性所拥有的社会性别特征如理性、坚强、勇敢等视为下面的高级的特征,而将女性所拥有的社会特征如被动、感性、温顺等视为负面的至少是低级的特征。因此男女之间的差异不是平等层面上的,而是有价值的高低之分的。父权制社会的价值观一方面让女性保持性别特征,一方面又对这种特征进行贬损。这正如美国学者分析主流价值观对黑人的评价那样,白人先把黑人贬低和固定到擦皮鞋的位置上,然后再下定论说,黑人只能擦皮鞋。
主流意识、多数意见、强势群体的男性观念,压制非主流意识、少数意见、弱势群体的女性观念,这就意味着由父权制的规范、价值及传统所建构的媒体结构中,女性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适应和符合既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规范,如何接近并达到传统的新闻标准而不是追求媒介中的性别平等。
3、深层原因:生理决定论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
社会转型造成了消费主义观念的盛行。比如中国目前盛行的“美女经济”,不仅主办方认为是找到了中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媒介也推波助澜,认为这是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后精神需求的体现,并认为这种“美女经济”是多赢的事情,是“商家出钱,观众白看,大家都赚”的美事。但实质上,选美是对男性权力的又一次确证,对美肤、美腿、美发的评选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对女性身体具象化的观看。女性的外在形象取代内在特质而成为标准化的性别符号,电视中女性形象的肤浅、表面化和程式化的印象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媒体如果不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就必然落入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传统文化和惟商业至上的商业文化的窠臼当中。
五、何谓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一个核心词语。对应的英文是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于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社会认知心理学指出,刻板印象是正常认知过程的一个部分,其积极的功能表现在有助于信息加工,使人们能够利用刻板印象迅速对某个人作出角色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是,刻板印象的消极功能更为突出。最主要的方面是,刻板印象通常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人们对于团体的评价特别是相对陌生团体的评价的依据往往来自于媒体对于其的描述,而媒体的描述往往片面和不够真实。
1、制作领域。对于媒体制作领域的研究主要检视媒体制作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A制度层面:针对那些已经是成规的媒体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的约定俗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研究它对女性的影响B组织层面:制作机构内部的惯例和实际操作。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与女性形象塑造的关系C个体层面:女性在媒体从业的数量和所处的职位
1、促进女性的发展
媒体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对于女性自强自立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利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只是从目前来看,媒体中的女性声音非常微弱。
2、强化关于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从而束缚女性的发展
本质主义性别观念将男女两性截然两分,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把男性特征归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辩的”,形成关于男性和女性性别特征的“刻板成见”。我们的媒介也不遗余力地强化这种两性成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