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常态下市场竞争特点

新常态下市场竞争特点

新常态下市场竞争特点
1逐步转向质量型
新常态的9大要点中,一个新提法尤其引人关注,就是市场竞争新特点。

会议提出,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这说明我国的市场竞争正在从过去的数量竞争为主逐步变成将来的质量竞争为主。

以前政府希望企业抓质量,将来变成了企业自己主动抓质量,因为企业知道,没有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地,质量的主体积极性将会被激发,这对我国的整个质量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新趋势。

”程虹指出,过去中国常见的“价格战”将来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取而代之的必定是质量型、差异化竞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三个转变”其实就是质量型竞争的总引擎和总要求。

今年7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企业家的座谈交流中也强调,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企业要把质量打造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从过去“拼价格”变为现在的“拼质量”。

他要求企业通过严把质量、严格管理,把自己做强做大。

“我国以前市场竞争特点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但现在数量扩展和价格竞争的道路越走越窄,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状态。

以中国出口鞋为例,鞋产品总体出口金额为465.08亿美元,出口总数量为104.63亿双,出口平均单价为4.44美元/双,主要特点是量大价低;2012年中国出口美国18.3亿双鞋,占美国鞋消费量的80%,这说明中国鞋产品对美国等主要市场的数量增长空间已经极其有限,未来中国对外市场竞争必须逐步转向质量
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中国已经度过了数量不足、有即胜于无的经济匮乏阶段,人民群众开始追求产品品位和生活品质,在此环境下,质量、差异化、个性化必将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首要考虑因素,市场竞争将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温德成说。

2减政为企业带来便捷
岁末年初,许多企业“琐事”缠身,年检尤其令人头疼。

北京年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赵勇却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今年的年检较往年“轻松很多”。

原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与市场主体息息相关的企业年检制度已改为“年度报告公示”,这为企业带来了快速和便捷。

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态势已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有学者表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形成统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已经成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赵勇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异地经营企业,注册地在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而经营地在深圳。

往年,按照企业年检制度要求,他必须拿着企业年度证明,千里迢迢从深圳赶回北京,来到注册地的办事大厅盖一个章,才能去工商局年检。

“要是赶上人多排队,有些企业还得等上两三天。

”马坡镇政府办事大厅工作人员杨欢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因为时间段集中,很容易出现排队,政府工作人员在办事高峰期也往往“分身乏术”。

“今年就不用折腾了,直接上网公示就行。

”赵勇说,如此一来时间大大节省,“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却实实在在让企业省时省力。


赵勇所说的网上公示即为“年度报告公示”,前身是企业年检制度。

2013年,马坡镇政府为103家企业开出年检证明,2014年,又有101家企业来此注册,“改革意味着这200多家企业不必来回折腾了。

”杨欢感慨道,行政审批程序的简化带来了企业的便捷。

“年度报告公示”只是近年来政府众多简政放权措施之一。

一年多来,国务院已经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约占改革前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1/3。

其中,1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宽进”、“先证后照”改
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尽管涉及部门不同,事项众多,但都是在为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松绑”。

由盖章者变为服务者,是简政放权中政府职能部门的一次转身,而这种转身,为更多企业带来了便捷,为创业者拓宽了大门,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

2014年1~6月,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593.95万户,同比增长16.71%,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增长60.17%;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大幅增长,2014年前6个月的就业人数,比去年底增加1300万人以上,同比增长了3倍多。

3新常态下放活市场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作出的科学判断。

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这种新常态在宏观经济数据上的反应比较直接。

新年第一天出炉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

这“一落一升”,体现出当前我国各产业增速此消彼长。

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线。

实体经济不振,在企业层面的表现是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和股市。

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看来,这说明企业的生存环境并未完全改善,“当前一些实体企业与新上市的融资企业,其绩效难以支撑主营业务,因此对于信贷、股市的忧虑一直存在。


在市场竞争层面,产业发展体现出新常态下的新特征——过去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因此,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而持续简政放权的制度供给成为最关键的环节。

据统计,2013年以来,国务院已相继取消和下放9批共798项行政审批事项。

但也随之出现一些新问题。

去年8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强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时指出,要放管结合,重点解决“会批不会管”,“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等问题,建立与审批相关的中介机构信息公开制度。

4提高竞争力需良好环境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简政放权,旨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并作为改革的“先手棋”持续推进。

其中,向轻审批、重监管转变,使市场大门向更多创业者敞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

而在此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弹簧门”、“旋转门”和“玻璃门”尚未破除,成为市场主体创业的重要障碍。

“目前简政放权与企业经营关系较大的并不多,只是在一些基础产业准入上开展了试点,但范围仍然太小。

”曹建海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简政放权不应该停留在登记注册的简化上,很多行业依然需要放开准入,如银行、铁路和电信等。

谈及如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曹建海认为,生产要素市场化是市场化改革的核心。

但目前仍然是“行政化的”,政府对资源的掌控依然过多,导致企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捆绑”,需要和政府“经营”关系来改善经营环境,而没有把精力放在研发、优化商业模式、完善管理等方面。

因此,曹建海建议,要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实现要素与产品共同市场化。

对政府而言,减少对资源的控制、交易,主要进行监管和纰漏的监察,给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以便“放开手脚”,是提升核心能力、提高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这离不开行政体制改革向“深水区”挺进,今年重点解决的将是“审批难”。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审批“沉疴痼疾”,要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治理“审批难”,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权力法治化,防止权力寻租,营造便利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在曹建海看来,治理审批难不如取消审批,加强监管。

“如同大学一样,不设门卡,将‘严进宽出’改为‘宽进严出’。

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放开市场。

”政府职能转变应继续,在
加强监管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