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作业意义分析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1]。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2]。
总体思想:《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
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大学之道”至“此谓知之至也”)讲的是大学之道。
第二部分(“所谓诚其意者”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讲的是诚意慎独。
第三部分(“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至“以义为利也”)讲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贡献价值⑴《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
《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29]⑵《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30]⑶《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31]⑷《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⑸《大学》提出的经济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
如提出的“德本财末思想”、“财聚民散思想”、“生众用舒思想”,“先义后利思想”。
[33]⑹《大学》提出的诚信思想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4]⑺《大学》是讲学习法则的著作,影响着学风。
[35]⑻《大学》提出了“做人”法则。
[36]⑼《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37][38]作品影响正面《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
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
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9] 负面《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
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
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主题思想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
“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
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
⑴天道与人道合一。
⑵天性与人性合一。
⑶理性与情感合一。
⑷鬼神与圣人合一。
⑸外内合一。
逻辑结构: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尚中”、“时中”、“中正”和“中和”四个方面:“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其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内涵是在动态中把握和贯彻“中”的原则;“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其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其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尚中”的思想古已有之,而“时中”、“中正”和“中和”则是孔子对“尚中”思想的发展。
[8]意义价值⑴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对于指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指导意义。
[11]⑵《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⑶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⑷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也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篇章。
⑸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中、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不到位和越位、缺位都不合适。
⑹中庸,既深奥又通俗,是治国之道又是修身之法;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⑺中庸是和合文化的哲学升华。
近现代影响⑴20世纪上叶,由于西方现代性初入中国,《中庸》思想受到误读,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
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
⑵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以及新的出土文物文献的发现的阐释,人们对中国思想文化重要体现的《中庸》研究更加深入,其意义不仅为当代中国学界所关注,而且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特点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著作介绍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7]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