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古希腊教育名解:【斯巴达教育】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典型特征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

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

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教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重视女子教育。

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

婴儿出生后,由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岁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受系统教育指导。

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有权参加民众大会,可任官职,仍需参战、军训。

60岁,免除兵役。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

所以称为产婆术。

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

(1)讽刺。

讽刺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2)助产。

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3)归纳。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

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

但也有局限,如受教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者必须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

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理想国》】《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

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应把办好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责,教育应由国家集中领导管理,由国家管理、监督一切教育机构,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

《理想国》对教育进行了深人思考和设想,对于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

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名解:【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为目的。

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骑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各种本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保卫者,对文化知识并不重视。

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

【城市学校】是应新兴市民教学阶层需要而产生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其种类有行会学校、商会学校。

城市学校在领导权上,大多属于行会和商会。

后期,城市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在内容上,以读、写、算,及商业、手工业相关的世俗知识为主。

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从事手工业、商业的职业人才,大多为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所以,城市学校属于世俗性质。

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来促进作用。

【中世纪大学】自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在当时是进步现象,有积极意义。

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普及。

中世纪大学也有局限性。

由于当时教会势力强,因此大学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简答:1.中世纪大学的特征及意义教学特点:教育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②领导体制: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

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教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③学位制度: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完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④课程设置: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一致,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⑤教学方法:讲演与辩论。

讲演包括宣读和解释权威教材。

辩论也都从书本出发,结论是现成的。

辩论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脱离实际。

意义: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在当时是进步现象,有积极意义。

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普及。

它一开始是世俗性教育团体,不受教会统治,使较多的人不受封建等级限制得到教育,符合当时新兴的市民阶级对世俗教育的要求。

对于后世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原则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

中世纪大学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种科学文化保存、交流和发展。

中世纪大学也有局限性。

由于当时教会势力强,因此大学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基督教教育的总体特点如下。

(一)教育目的宗教化主要是为了培养教会人才,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

(二)教学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

神学包括《圣经》、祈祷文教会的礼仪等;“一七艺”是从古希腊内容演变而来的,经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

(三)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为了维护教会、神学的绝对权威,教会学校强迫学生盲目绝对服从《圣经》和教师,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总的来说,基督教教育在培养僧侣和其他为教会服务人员的同时,向群众宣传宗教,使劳动群众服从教会和封建统治。

因此,西方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主题是教会和学校的分离,即教育的世俗化和国家化。

但是,在中世纪早期世俗学校普遍消亡、文化衰落的情况下,教会教育在保持、传播古代文化、发展封建文化方面,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名解:【人文主义】简答:1.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贡献一、特征(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儿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二、影响和贡献(一)教育内容发生变化对古希腊罗马的热情使其知识和学科成为教学主要内容。

导致了美育和体育复兴并关注自然知识的学习。

(二)教育职能发生变化从训练、束缚自己服从上帝到使人更好地欣赏、创造和履行地位所赋予人的职责。

(三)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重新发现人,重新确立了人的地位,强调人性的高贵,复兴了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四)复兴了古典的教育理想形成了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观念,从中世纪培养教士的目标转向文艺复兴培养绅士的目标。

(五)复兴了自由教育的传统教育推崇理性,复兴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六)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用自然来取代《圣经》作为引证,按照人的天性来生活,按照人的需求和本性来设置课程,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欲望和天性,出现了直观、游戏、野外活动等教育新方法。

(七)出现了新道德教育观以原罪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已开始解体。

人道主义、乐观、积极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和合理的享乐等新的道德观在人文主义的学校中开始取代天主教会的道德观。

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已成为某些教育家的强烈要求。

(八)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及共产主义的教育思想。

在某些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首次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以及成人教育的思想。

人文主义者莫尔和康帕内拉还提出共产主义的理论以及所实行的教育制度。

(九)建立了新型的人文主义教育机构(十)促进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十一)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十二)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个日本的教育发展名解:【公学】公学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

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

它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更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上的摇篮。

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贝尔-兰开斯特制】贝尔一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

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匾乏的问题。

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

因此,它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

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抛弃。

【初等教育法】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是英国政府在1870年颁布的关于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

该法案规定:(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一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4)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等。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该法案颁布后,英国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到1900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巴尔福法案】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

(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