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安徽省颍上县教育局教研室王勇
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
为教授《草船借箭》一文,笔者细细地品读了《三国演义》的部分章节,惊异的发现课文的改写因一字之差,其意竟天壤之别。
《三国演义》原文段取
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
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
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
”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
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
”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
”瑜曰:“军中无戏言。
”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
”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
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
”
细读这段文字,周瑜与诸葛亮在“求”箭这个事情上,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周瑜要求诸葛亮十天监造十万支箭——“造”箭;诸葛亮承诺三天办好十万支箭——“借”箭。
作者在写人物对话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周瑜句句为“造”箭之意,诸葛亮始终没有说出一个“造”字:
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
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
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
”
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
”
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
诸葛亮的回答中,不但没有“造”字,就连“造”字之意都没有。
瑜曰:“……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
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
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
诸葛亮的回答并非是否接受任务,而是询问用箭的时间,这样巧妙的避开了“造”的含思。
读了这句对话感叹作者的高明。
《草船借箭》课文片段: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
改编的课文中,诸葛亮的四句话中有二句直接说出了“造”字。
另有一句中虽然没有说“造”字,但语义中却有“造”的隐意:“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这不能不说的编者的重大的失误。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诸葛亮语言中有一处用了“造”,但并非是“造箭”之意。
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
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
”
此句中的“造”是开始的意思,并非是“造箭”,课文的改编也是很恰当的。
例:《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十年》:“今陛下每精於造始而略於考终,此政功所以未善也。
”此句中的“造始”意为开始、初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