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制修订记录
1.0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规范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突发事故的综合处置能力,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保障员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促进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相关安全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省安全生产条例》(XX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80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
《生产生产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0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17号令)
《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安监总局令21号令)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40号令)
《XX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意见》(临安监发[2011]39号)《XX县危险化学品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在储存、生产及附属工作中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或)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故。
1.3.1事故类型
根据应急事故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按照生产储存过程中的各类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的类别,经危害识别、风险评估,确定公司内可能发生或易发生的应急事故分为:
1)生产储存事故
主要包括火灾爆炸、环境污染和化学品泄漏等事故;
2)自然灾害事故
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类事故;
3)职业(卫生)事故
主要是急性中毒事故。
1.3.2响应分级
依据公司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性质、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公司的处置能力等因素对突发性事故分为Ⅰ级、Ⅱ、Ⅲ级。
Ⅰ级事故需要政府、上级主管部门调度本区域内有关部门统一协调方案、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才能够处理的事故。
Ⅱ级事故企业利用自身救援体系能够处理的事故。
Ⅲ级事故企业调度本公司有关部门即能够处理的事故。
1.3.1.1Ⅰ级(社会救援级)救援体系
1)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公司现有救援能力达不到要求的,应向XX县消防大队请求支援,并同时上报XX县安监局请求社会支援。
2)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造成公司内部人员或周围群众中毒(死亡)的,应及时向XX县人民医院求援,并同时上报XX县安监局请求社会支援。
3)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造成附近地表水、地下水系、大气环境严重污染的,应及时上报XX县环保局请求社会支援。
4)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泄漏量较大或泄漏部位比较特殊,公司无能力在短期内处理完成的,扩散半径超过500米以上,对周围村庄群众生命安全有可能构成威胁的,应及时上报XX县安监局请求社会支援。
5)本级预案总指挥由上级部门指派,公司总指挥积极配合,公司所有人员无条件服从。
6)本级应急救援响应时,现场发现险情时人员可直接向分管经理、应急救援中心或总经理汇报,总经理一方面组织公司内部力量控制事故发展,另一方面向上级部门汇报和求助。
1.3.1.2Ⅱ级(企业救援级)救援体系
1)发生火灾事故,目标所在单位现有救援能力达不到要求的
2)在危险目标或装置发生爆炸事故的。
3)危险目标发生泄漏,有可能造成作业人员和周围人员中毒的,外排水不达标且控制不了的。
4)发生的瞬间不能被扑灭的火灾,或者向重点部位、重大危险目标呈蔓延之势的火灾。
5)本级救援预案由公司应急救援总指挥组织实施,可调配公司范围内所有资源。
1.3.1.3Ⅲ级(目标所在部门级)救援体系
1)危险目标发生很小泄漏量,依靠目标所在单位救援能力能够处理的。
2)危险目标较小,事故威胁不到人身安全的。
3)除Ⅰ、Ⅱ级救援体系以外的救援。
4)本级预案由公司经理任总指挥,可调配本区域内所有资源实施应急工作。
1.4应急预案体系
本预案上级衔接应急救援预案是《XX县危险化学品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并作为公司综合预案,从总体上阐述了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公司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预案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三部分组成,其中《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
图1-1应急预案体系图
1.5应急工作原则
1.5.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公司的安全、保管、服务职能,把保障员工及公众的生命和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调用所需资源,采取必要措施,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职工群众的基础作用。
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事故处置优先原则:第一保护人员,第二保护环境,第三保护财产,第四保证生产。
1.5.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危化品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
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评估、治理,努力减少未遂事故的发生。
积极开展培训教育,组织应急演练。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
1.5.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市、县安监局的统一领导下,公司应急指挥部负责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落实应急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作用。
负责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1.5.4整合资源,协同应对
建立和完善公司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系统,整合公司现有应急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物资和技术储备工作,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1.5.5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本着对国家、社会、员工和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采用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使应急工作更具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积极利用先进的监视、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等技术及装备,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处置各类事故的科技含量和指挥水平,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故;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广大员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素质。
2.0事故风险描述
生产2万吨/年三氯乙烯、四氯乙烯(2万吨/年)项目涉及主要原料有氯气、天然气、硫酸、液碱;产品及中间体为盐酸、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危险、有害物质。
氯气储存量经辨识已构成一级重大危险源。
危险化学品涉及到易燃、易爆和大量有毒物质,发生事故后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2.1事故风险分析
(1)雷电及静电引发的火灾危险
①生产装置区防雷、防静电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或未按规定定期检测,防雷、防静电设施不能覆盖应保护的区域,雷击可造成设备设施损坏,导致易燃、可燃物料泄漏进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发生;
②液体在管道内流速过快可产生静电。
若设备和管道无有效的导除静电措施,静电积聚产生的静电火花可能引发易燃物料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在可能散发易燃蒸气的场所,作业人员未穿防静电工作服,因人体静电放电或衣物磨擦产生的静电火花也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③若防雷设施不完善或避雷设施功能失效,操作人员遭遇雷击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2)电气火灾的危险
①电气火灾爆炸事故是指在具有爆炸性气体及可燃物质的环境中因电气原因产生的引燃条件导致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
在以往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案例中,电气火灾爆炸事故占有的比例仅次于明火所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引发电气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