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NSAIDs)不同,故又称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称阿司匹林药物。

一、药理作用:
1.解热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环氧酶(COX),减少PG(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强散热过程,致使体温下降或恢复常。

该类药物的解热作用于氯丙嗪不同,它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环氧酶,使PG合成减少而退热,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而氯丙嗪是直接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在物理降温的配合下,才能降低发热病人和正常人的体温。

解热一般只是对症处理。

2.镇痛 NSAIDs产生中等程度镇痛,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通过抑制炎症局部PG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

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引起的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3.抗炎除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外,其他解热镇痛药均有抗炎作用。

NSAIDs 过抑制PG的合成,抑制白细胞聚集,减少缓激肽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凝聚等发挥消炎作用。

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二、适应症
1、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1)解热镇痛:感冒发热、头痛、牙疼、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月经痛等慢性疼痛
(2)抗风湿作用强,较大剂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2、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小剂量可用于预防脑血栓及心肌梗塞。

三、主要的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 PG(前列腺素)除了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外,还对出血的控制、保护胃粘膜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DSAIDs抑制PG的合成,因此在抗炎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其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还有恶心、呕吐。

2、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对严重肝损害,凝血酶原过低,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术前一周的患者应停用,以防出血,产妇不宜使用,以免延长产程和增加产后出血。

3、过敏反应: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

哮喘的发生与抑制PG合成有关。

肾上腺素对“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哮喘、鼻息肉和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4、水杨酸反应:大剂量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看导致过度换气,酸碱平衡失调,高热,精神错乱,昏迷。

处理:立即停药,并静滴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

5、瑞夷综合症:其表现为开始短期发热等类似急性感染症状,继而惊厥、频繁呕吐、颅内压增高与昏迷等。

水痘或流行感冒等病毒感染慎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6、肾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