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一)shi wu sui yan fu bi wu wei bi ju di chuang yi ji xuan
(二)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第一部分: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1—2段: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3—9段: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0—17: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末段)18段:荆轲被斩。
(三)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三、(二)1、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2、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③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3、a对待 b刻毒 c眼泪 d可以用它来 e握,抓住 f 这样就 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h被∕侵犯、欺侮 i浸湿,沾湿 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 k裸露一只胳膊l走上前 m用匣子 n远方 o认为……迟了 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
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r发出 s向上 t始终∕回头
4、①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②迟:意动用法,以····为迟
5、①被动句②被动句③判断句
6、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三)①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②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③(1)抓住重点。
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
(2)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课时
二、(一)1、财物 2、赠送 3、确实/通“震”,震动 4、全 5、并入 6、供给 7、双手捧着 8、曾经 9、打开/穷尽 10、身体向上而起/扯断 11、通“猝”,突然/用来12、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背着 13、大腿 14、遭受 15、成功 16、跑 17、像簸箕一样坐着 18、····的原因
(二)1、说通“悦”,高兴 2、以通“已”,已经 3、反通“返”,返回 4、决通“诀”,诀别 5、振通“震”,震动
(三)1、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2、长者,古义:有德行的人;今义:长辈3、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向某一方 5、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
(四)1、状语后置 2、状语后置,省略句 3、定语后置
(五)1、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2、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3、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4、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
5、荆轲残废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
三、①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
②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
突出动作描写民,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曲折过程。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衬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秦群臣恐急慌乱,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探究: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五、(一)咬牙捶胸。
极端痛恨的样子。
形容对某物或某人没有任何办法。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二)1、打开;出发;头发 2、····的原因;缘故;所以;交情 3、登上;成功 4、果真;确实 5、估计;常态 6、只是;回头;计较 7、被;对待;整理;作为;为了;发出 8、表递进;表顺承;表转折;表顺承;表修饰;表转折;表顺承;表顺承;表顺承;表顺承;表修饰 9、才;就,于是;是 10、因为;用;按照;用
(三)1、上前,名词作动词 2、向上,名词作动词 3、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4、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5、遥远 6、派遣,名词作动词;使····听到,使动用法 7、以····为
迟,意动用法 8、像簸箕一样坐着,动词作状语
(四)1、状语后置 2、省略句 3、省略句 4、被动句 5、被动句 6、状语后置 7、定语后置 8、定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