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中的天干地支

国学中的天干地支

国学中的天干地支?国学中的天干亦文亦物05-13 22:36 16 赞亦文亦物看国宝:何谓天干地支?真有那么神秘吗?(感谢邀请,本文981 字,阅读用时约4 分钟)天干地支,是在所谓的“国学圈” 被热炒的词汇,不少文化讲师们挤眉弄眼、掐指一算,颇有当年“神算子”的风范。

其实,作为一种流行数千年的纪年、纪日方法,它没有那么神秘。

1、天干、地支?在古代,纪日(就是咱们今天算礼拜几)、纪年(今年是西历2017 年)用的是干支法。

干支,即天干、地支的合称。

在古代,一个开蒙的小童就能掌握的基础社会常识,却被今天的某些人奉若神明,这说明今天我们的知识储备发生了转移。

换句话说,不流行了。

天干分10 种,分别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1/2/3/4/5/6/7/8/9/10 ),主要用来表达次序,谁先谁后;地支稍微多两个,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二生肖的前缀),也可以写成是“ A、B、C、D、E、F、G、H、I、J、K、L ”,主要用于记时辰。

他们两者根据规则相互组合,如“甲子”“乙丑” “丙寅”……就会先后产生60 种组合,如下图:这60个组合,通常为“一甲子”或花甲子” ,这就是一个轮回,周而复始,用来记载日、月、年,每个王朝都在循环使用。

在古代,每任皇帝在任期内都有自己的年号,而皇帝执政的时间又通常不超过二、三年(康熙皇帝执政够长,61 年),一般也就够用了,所以广为流传,如康熙乙丑年(即康熙2 年)。

2、天干、地支如何使用?干支表达时间,最早用于记载日,始于商代(他们也是沿袭古法,即夏朝日历),咱们现在还将民间传统日历称为“阴历” ,有“殷商之历”的内涵。

而干支用于纪年在西汉时,就要晚的多。

当然,古代是多法并用,还有用帝号、年号的方法,如周平王三年,唐大中年等,并用很常见。

其实,这个传统来自于古人对时间的长期观察,这种观察也许历经几百年才形成;而“干支”两字的本意,是说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最为直接,而铁质工具发明之前,竹木也是古人采集、渔猎的最重要的、离不开的工具,所有就以此类比。

当然,《说文解字》上也有其他解释,但极为牵强,显然是带有文化主见的后人揣测之说,不足道也。

3、你能轻易学会吗?干支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无外乎就是“搭配”二字,熟悉了上述的对应表格和次序,你可以在任何场合将其画出来,一一对应,瞬间提升 B 格,小伙伴们赶紧学习一下吧。

以上是我的看法,关注账号【亦文亦物】,实地考察,一起看更多山西精彩国宝。

2 评论分享传统文化里的企业管理05-14 09:21 11 赞首先说,天干地支的用途在于历法,是远古计算时间与方位重要工具,远比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和字母准确得多。

下面用我解读《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 一段文字作简要说明,太深的我也没学好,即使是学好了也不便说的。

我发现越是为人熟知的名言越多是理解走样的歧义,就拿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说,其中的天时的涵义现在的理解变窄了,简易化了,而歧义却发生在人和”上。

先说“天时” ,我们通常理解是合适的时间和有利的天气气候。

我们还是先看看朱熹在《四书集注》里为天时” 作的解释吧。

朱熹的解释非常简单,寥寥几个字而已: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

”所谓“时日支干” ,时”是指时辰,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古人不用数字来标记时辰,而用个怪字来标志十二个时辰,这就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木、申、酉、戌、亥”个怪字,古人称之为“地支”。

说完“时”再说“日”,这里的“日”可未必就是指“一天”,而是指“天”。

个时辰是“地支”数,而十天则是“天干”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这就是朱我们现在一般倒过来说,叫“干支”人用干支系统来标记时间,现在一般人都知道干支纪年,像“戊戌变法”就是发生在戊戌年的变法,“辛亥革命”就是发生在辛亥年的革命,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到六十年走完个周期,然后从头再来。

其实古人用这套干支系统不仅仅是纪年的,而是从年到月、日、时无一不包。

比如,说一个人的生日,是“戊戌(年),辛亥(月),甲子(日),丁未(时)”,如果数一数,一共是八个字,这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

再看看什么叫“孤虚”。

要说“孤虚”这两个字,听说过的人恐怕不多,可要说起“奇门遁甲”中国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

不错,“孤虚”就是奇门遁甲的祖师爷。

“孤虚”这套东西的全名应该叫“六甲孤虚法”,如果想把它搞得更神秘一点儿,也可以叫“六甲孤虚秘法”。

据说这东西是黄帝他老人家传下来的,第一代传人叫风后,是黄帝手下的个小弟,后来姜太公学了它才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平定天下,张良学了它才辅佐刘邦打下汉家江山。

看看,这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秘技,是历代高人的不传之秘,而现在,各位 简直太幸运了,因为我这就要把这门盖世绝学无私地(免费 地)传授给大家。

六甲孤虚法是建立在天干地支的基础上的,孤”和“虚” 各有其意。

这套法门分为两个体系, 一是“年支,还剩下两个地支没地方摆,这剩下的两个地支就叫做按照顺时针从 12 点开始分别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六点是“午” ,一个在最顶端,一个在最底端,两端之间拉一根直线,这就是所谓的“子午线”——干支系统既表示是正北,“午”就是正南,北京故宫的建筑群就是按照这个 子午线来布局的,北京发展到现在,原来的子午线就成了中 轴路。

什么是“虚”呢?在表盘里与“孤”相对的两个地支就是虚。

“孤虚”都是指的方位。

六甲孤虚法的原则就是四 个字:“背孤击虚。

”也就是说,你要把自己的军队安排在 的方位上去攻打处于“虚”的方位上的敌人。

可是有两个方 位,按哪个为准呢?继续给大家透露不传之秘——阳日用阳 孤击阳虚,阴日阴孤击阴虚。

问题又来了,何为阳日,哪为 阴日,孤虚又怎么分阴阳呢?(我无语,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普及的太差了,简单说,农历单数日为阳,双数日为阴,地支也是同理,其中子为阳,丑为阴,依此类推。

)古人 打仗军师会根据进攻的日期计算出进攻方位,或者根据进军 路线去反推适合进攻的日期和时辰;作为防守一方,也会根 据日期计算敌人可能进攻的方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将计就计。

六甲孤虚法不只可以用在战争上还可以用在谈判和对弈等 对抗性的事务上,通过选择有利于己方的方位和时间来提供 成功率。

还有就是“王相” ,这孤”和“月孤” 是“日孤”和“时孤” 。

“年孤”和“月孤”的实用意义不大,这里只谈“日孤”和“时孤”。

什么 叫“孤”?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个天干分别配了十个地孤”。

把地支放到带有刻度的表盘上就能说明问题,午、未、 申、酉、戌、 亥。

排完了你会发现:二点是 “子”,时间,也表示方位。

如果把干支画在地图上的话,子”就孤”个很复杂,简单说是说事物发展的五种状态,配合五行相生相克、阴阳消长来进一步计算。

总之一句话六甲孤虚法才是“天时” ,其复杂程度可以用一部书来解释清楚,我在这里就不继续解释了(虽然我自己还不太懂)。

阅读全文评论分享泥水劳人05-14 12:24 1 赞敝人已讲了天干,借此再告大家地支之象意:地,地球,支,动词,支撑,名词,分类。

讲地支先讲龙,我们传统有几龙治水之说,但最多是龙。

易经有乘龙御天之说,谁乘龙御天乎?万物!那龙是什么,地球是也,明龙六暗龙六,明龙者,子寅辰午申戌,子水龙主湖泊泉水等,寅木龙主植被花草树木等,辰苍龙主海洋低床等,午为火龙主火山火龙风等,申为金龙,主矿石山脉走向等,戌为冶龙,炼化金石钢铁等,这就是明六龙,是万物乘之遨游太空也。

暗六龙就无需啰嗦矣!评论分享天一条05-13 23:57 14 赞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天干地支纪年法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 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天干:甲(ji a )乙(y 1、丙(b ing)、丁(d mg)、戊(w ^、己(j i、庚(g mg)、辛(x in)、壬(ren)、癸(gu i ;其中甲、丙、戊、(z 1 )丑(ch au )、寅(y in )、卯(m do )、辰(ch en )、巳(si )午(w u )未(w 百)、申(sh 密)、酉(y Su )、戌(x u )亥(hd )。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早在公 元前 2697 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 之气机,探究五行。

五行最初的概念来源于五方,最早出现 在《国语》但是五行概念并不完备经后世不断改进而来。

五 行最初的含义指天之五行 ,五指金、 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十八宿即由绕日周期最久的土八年一周天所定义的,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 1)丑(ch ①)、寅(y in )、卯(m 8)、辰(chen )、巳(si )午(w u )未(w 百)、 申(sh 密)、酉(y du )、戌(x u )亥(hd )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 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 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29.5306 天)为一月,以地 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 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 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 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 60 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 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 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 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二地支:子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注:二地支对应 子:鼠;丑:;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 二地支,相互 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五行大义》 中记载, 中国两个朔望月约是59 天的概念。

12 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 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 个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