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观与教育观教师观

儿童观与教育观教师观

❖ 陶行知
❖1989年6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 ),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 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 《幼儿园管理条例》
内容回顾与拓展
❖据实施场所不同,学前教育分为( ) ❖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前社会教育可分为( )
▪ 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胎儿学校、托儿所、幼 儿园、托幼园所一体化、学前班、儿童福利院、 SOS国际儿童村、早教中心
❖1903,《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
❖ 1903,《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 尽管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但在中国学前
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学前教育第一次被 正式纳入国家学制,意味着公共学前教育制度 和体系正式诞生。
内容回顾
❖( )揭露、批评了我国幼稚园的三种病症: 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主张办中国的、省 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分析下列儿童观
▪ 儿童是“小大人” ▪ 儿童是“有罪的” ▪ 儿童是“白板” ▪ 儿童是“花草树木” ▪ 儿童是“私有财产” ▪ 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 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 先解释这一儿童观的来源、基本内涵 ❖ 再从儿童期、地位观、能力观、作用观角度分析
纵观儿童观演变的启示
❖ 站在儿童立场上认识儿童发展 ❖ 合理开发儿童潜能 ❖ 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儿童发展 ❖ 不能忽视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观的内涵
❖ 人们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
❖ 涉及到儿童的
▪ 能力与特点 ▪ 地位与权利 ▪ 儿童期的意义 ▪ 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 ▪ 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 等诸多问题
❖ 儿童期 ❖ 地位观 ❖ 能力观 ❖ 作用观
儿童观的结构
儿童观的结构1—儿童期
❖ 定义: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 是客观存在,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 儿童期的发展意义:
内容回顾
❖( )第一次提出学前社会教育 ❖ Plato《理想国》 ❖( )是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指的是学前
家庭教育 ❖ enjus,《母育学校》 ❖ J.J.Rousseau的教育贡献:
▪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 对教育的首要贡献是“儿童的发现” ▪ 第二贡献是教育应尊重自然 ▪ “否定教育”:保护本性,教育与天性发展一致,
▪ 18世纪前,无知,但具有可塑性 ▪ 什么是儿童?无知;什么是儿童?需要教训。——希腊哲学
家Epictetus ▪ 凡事之开始,为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之儿童,则更宜注
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Plato
❖ 富有学习潜力的儿童观
▪ 20世纪下半叶,新生儿的世界并非“一片混沌” ▪ 胎儿时,听觉、触觉、记忆力和情感有反应 ▪ 生后几小时具有视觉偏爱(看人脸、随灯光转移视线,辨别
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
2012-2-20
内容框架
❖ 儿童观
▪ 内涵 ▪ 结构 ▪ 形态 ▪ 科学的儿童观
❖ 教育观
❖ 教师观
各种儿童观
▪ 儿童是“小大人” ▪ 儿童是“有罪的” ▪ 儿童是“白板” ▪ 儿童是“花草树木” ▪ 儿童是“私有财产” ▪ 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 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 人本位的儿童地位观
▪ 文艺复兴运动 ▪ 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和
成人一样应得到人的尊严和尊重,享有生存、生 活和学习权利 ▪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 保护儿童,提供各种条件和教育机会,儿童是学 习主体……
儿童观的结构3—儿童能力观
❖ 无知无能的儿童观
▪ 低级动物无幼年期;进化阶段越高,非成熟期越长, 需要后天学习的越多
▪ 儿童的柔弱无能是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表现 ▪ 开始重视儿童期,开拓其重要性 ▪ 儿童成为研究对象, ▪ 儿童教育成为研究学科,将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儿童观的结构2—儿童地位观
❖ 国、家本位的儿童地位观
▪ “慈幼”:关心和爱护孩子 ▪ 孔子、战国考察政绩的标准之一、制定相关礼仪 ▪ 其基点非维护儿童权益,而在于国与家的政治利
并非不要教育
内容回顾
❖ 第一个公共学前教育机构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者( )于1816年创办幼儿学校
❖ 欧文(Owen)
❖( )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 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 康有为
内容回顾
❖ F.Froebel的开创性贡献:
▪ 幼儿园的创始人(勃兰根堡,1837年),被誉为 “幼儿之父”
声音差别和气味) ▪ 意义:为学前教育提供依据,促进世界各地重视和发展学前
教育
❖ 思考:enjus、J.Lock、J.J.Rousseau的 儿童观是哪种能力观?
儿童观的结构4—儿童作用观
❖ 消极被动观
▪ 环境决定论 ▪ 遗传决定论
❖ 积极主动观
▪ 20世纪50年代 ▪ 发挥主动性,鼓励在活动中学习。 ▪ 活动是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
▪ 第一个建立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 明确幼儿园的任务 • 建立游戏理论体系 • 制作玩具--恩物 • 提出作业体系和教育方法
▪ 宣传学前公共教育 ▪ 培养第一批幼儿教师 ▪ 《人的教育》 ▪ 幼儿教育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
内容回顾
❖ 第一个全国颁布且实施的学制,第一次以国 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名字确定
▪ 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形式:儿童博物馆、科技馆、 儿童读物、儿童广播电视节目、草原流动幼儿 园、季节班、巡回辅导、大篷车流动幼儿园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问题
❖分类依据是什么? ❖各自的优劣在哪里?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哪类教育形式?
❖ 非正规教育的特殊价值
重视和积极发展非正规教育
❖ 国家教委1991年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学 前班管理的意见》、1992年发布的《九十年 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2001年 5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年)》提出“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
❖ “老、少、边、穷、山、牧、岛” ❖ 主流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儿童
❖ 适合儿童发展需要、适合当地群众需求和实际 条件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片面追求正规、优 质教育将使很多儿童失去学习机会。
内容拓展
❖相关资料:
❖ 张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 大出版社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labo/2005/sihuan.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