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

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

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

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

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既要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应在有效的沟通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

这样,才会有师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会有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教育所本应拥有的那份快乐。

(2)个性观
个性观就是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

一个班级就像一棵大树,每一片叶子都需要阳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学生的差异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从学生个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长。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把差异简单地认为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要有“绿叶红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只有在孩子的个性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3)发展观
发展观就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不断提高、进步的,教育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在我们的教育中,树立“以生为本”发展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

教师切忌用静止的眼光评价学生,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但后进生也并不是都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不仅要承认后进生可以进步,而且还要理解学生在进步中出现的反复。

反复是正常的,学生反复100次,作为教师,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转化工作。

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的本质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4)矛盾观
“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

”每个人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两个自我的统一体。

因此,作为教师,教育的任务就是不断把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启发、诱导出来,善于挑动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在两个自我的斗争中不断涤除“假丑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的集合体。

学生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人,也正是学生的不断促进,教师才能在思想上经常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大抵即是如此。

我们
说以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学问高深固然可敬,素质全面同样令人钦佩。

教育不是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量的叠加、累积和现有知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这强调着教育者要把学生看作有主体意识、主体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个体。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使孩子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呼唤。

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动起来,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感觉到来自各界的关心,使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真正体会到并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三、教学观
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应当是“手脑”并用。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
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是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结束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中央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所以,我们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注重立德树人理念。

“育人”先“育德”,注重
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发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