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经济龚刚课件 (6)

当代中国经济龚刚课件 (6)


当代中国经济
货币政策
是中央银行为调整社会总需求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三大工具: 公开市场的业务; 调整窗口贴现率; 调整准备金率。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 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 调低贴现率; 调低准备金率 。
当代中国经济
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操作。 其他工具: 调整存款利率; 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等。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发达国家来看) 过去:货币供给量指标 。 目前:利率指标 。 原因:货币供给已从外生转向内生 。
政府目标:调控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或通货膨胀 。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某种替
换关系。与此同时,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某种 组合(即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具体位置)则完全 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见图7-1)。
当代中国经济
图7-1 菲利普斯曲线
当代中国经济
需求管理型的宏观经济政策
扩张型:当经济处於A点时,失业问题严重,通货膨胀
目标 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也表现出明 显的周期性特征。那么,中国经济的波动具 有什么样的特征?政府是如何管理和调控中 国的经济波动?与发达国家又有何不同?本 章中我们将对此进行讨论。
当代中国经济
第一节 需求管理型的宏观经济政 策——发达国家的经验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可以被视为有政府干预的固定汇
率制度。
当代中国经济
案例1:对钢铁业的铁腕调控 案例2: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
当代中国经济
第三节 中国的货币政策——传统计 划经济的影子

中国人民银行的过去与现在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
银行,它更多地行使着商业银行的职能。即存、贷款。 1984年国家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并将其一般的存款和贷款业务交由四大专业银行 1994年,国家再一次确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中央银 行的身份。从这一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已不再对工商企 业直接发放贷款,而真正意义上以调节总需求为主要目 标的货币政策也从该年开始出台。
调控正是在这样一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中游走平衡。 此外,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中国的宏观调控 基本上不考虑失业问题。

第三,中国目前的宏观调控通常带有政府主导下的 产业调控性质。
中国政府通常会把宏观经济问题细化,从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有关,另一方 面,它也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因其经济的起 飞和不断转型所造成的产业结构上的矛盾。
图片新闻12
青藏铁路
当代中国经济
第二节 鱼与熊掌兼得,意愿与规则 并举——中国宏观调控之一般概述
中国经济之特点:它既是一个转型经济,又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正是这一特点造成 了中国宏观调控中的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中国的宏观调控在组织管理机构上与 发达国家不同。

在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是独立于政府的,因此其
当代中国经济

第四,中国的宏观调控其手段和工具是多种多样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经常同时被使用。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工具与发达国家都有不同。 此外,国家除动用市场手段之外,还会动用一些特殊的
行政手段。

最后,中国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也和发达国 家不尽一致。
中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全开放。
当代中国经济
财政政策
是政府通过其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一种宏观
调控的手段。 扩张性(或积极的)财政政策
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两者兼
有)。 适用于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或失业率高涨的低靡时期。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政府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两者兼有) 。 目的是为了抑制总需求以控制通货膨胀 。
当代中国经济
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
此促进经济增长。 两者相互矛盾:
尽管奥肯法则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都不显著,但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否定奥肯法则和菲利普斯曲线所 体现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正向关系。 事实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确实 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实际上意味着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国内物价实际上 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货币政策可以独立地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 中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在行政上并不 独立,属国务院领导。而中国的宏观调控也被看 成是一项系统工程,货币政策不独立。
当代中国经济

第二,在目标选择上,中国的宏观调控既包括减少 经济的波动,还包括了促进经济增长。
这两个目标在许多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而中国的宏观
当代中国经济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比较 财政政策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财政政策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偏爱。 经济学家们会持不同态度 。 政府支出的使用
现实中,扩张型财政政策通常为政府增加基础设施等
的投资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案例:中国1997年到200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债务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 波动和宏观调控
在洪水经常来袭的海滩,政府立了块牌子,明 确标识了不许建房。但一对心怀侥幸的夫妇还是搭 起了自己的“海滨别墅”。当洪水即将来临之际, 政府该不该按“善良的意愿行事”予以救助? 这是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ydland和 Prescott两位教授在其获奖论文中所举的经典案例。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考察来看,“按意愿行 事”似乎有利,因为意愿本身是“在当前情况下的 最好决策”,但长远看来却常常有相反的效果,即 产生所谓“时间上的不一致”。就上述案例而言, 如果政府按意愿前去保护,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主义 者效法先人在海边建房,如此以往,政府所立的牌 子也该丢掉了。 当代中国经济
的压力则较少,而造成此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在於总需 求的不足。此时,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刺激(或 增加)总需求,使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往上移。 紧缩型:当经济处於B点时,总需求过旺,通货膨胀问 题严重,失业的压力则较小。此时,合理的宏观经济 政策是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往下移。 无论是扩张型还是紧缩型都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 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