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学前教育史中国史

自考学前教育史中国史

上卷中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1.天津严氏蒙养院由严修所设,是私立蒙养园中办得很有名的。

1902年,他在家中开设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园和保姆讲习所。

聘请日本人为教师,并从日本购进钢琴等教具,开设手工、唱歌、故事和游戏等课程。

每日上午授课。

该蒙养园招收亲友子女和附近邻居子女,年龄为4-6岁的儿童。

2.苏区《托儿所组织条例》它是红色政权1934年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条例》对组织托儿所的目的、儿童入托的条件、托儿所的上级领导机构、托儿所的班额、保教人员的编制及标准、环境、设备、经费、托儿所的管理。

保教人员的职责、托儿所的作息时间等事项作了详细的规定。

《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3.行为课程由张雪门创设。

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它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从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其次,行为课程应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4.五指活动陈鹤琴提出。

他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

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

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的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包含五方面: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言活动。

5.乡镇中心幼儿园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同规格的幼儿园开始发展。

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其中一种,它一般由乡镇政府为主举办的。

其任务是对本乡镇各村幼儿园起示范带头、辅导促进作用。

它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核心力量,一般房舍、师资、设备等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于本乡村的幼儿园。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6.朱熹的“眼前事”他提出在教育内容上,15岁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

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情。

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

除进行道德规范训练以外,还要给以读书楔子的基本训练,“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也应在所教内容之中。

而且应注意激发儿童的兴趣,力求形象生动以便于接受。

7.《小学》是朱熹与刘子橙编撰的。

该书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教育和诱导儿童。

该书影响深远,在古代儿童家庭教育和蒙学中广为使用。

8.“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蔡元培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军事教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他认为尽管他们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所缺一不可的。

9.三母制度是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除三母外,宫廷外还为幼小的太子设乳母,以其乳汁喂太子。

10.康有为的“公养公育”思想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

其思想基础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体现在《大同书》中。

他认为要建立大同世界,就要实行政治改革,其核心就是要打破家庭界限。

相应地,教育要实行“公养”“公育”制度,即儿童教育完全由政府负责;人人11.《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

包括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园教育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教育手段及注意事项等三大部分。

根据《纲要》的精神,教育部组织编写了7种9册教材,这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统编幼儿园教材。

《纲要》将“作业”改为“上课”,将“教养员”改为“幼儿教师”。

12.《幼儿园课程标准》在《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的基础上修改后于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由曾修正。

这个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分幼稚园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13.“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现了他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

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所有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

教学做是要解决传统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

他强调“做”是中心,“行”是知识的源泉。

三者是一件事,不能分开。

14.幼稚园“新大陆”陶行知开辟幼儿教育新大陆的思想,是他坚持幼儿教育要为工人农民服务的方向,他号召应该开展一个幼稚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为此,必须纠正和扭转幼稚园之三大弊病,就必须“要把外国的幼稚园化成中国的幼稚园;把费钱的幼稚园化成省钱的幼稚园;把富贵的幼稚园化成平民的幼稚园。

15.幼儿园的教养原则《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规定了幼儿园的教养原则:使幼儿全面发展;使教养内容和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幼儿有独立活动完成简单任务的机会,使幼儿习惯于集体生活;使必修作业以及户外活动配合进行;使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共6条。

216.中国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4号发布的此条例。

包括总则,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幼儿园的行政事务,奖励与处罚及附则。

此条例是在以往有关法规基础上形成的,是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它将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领导。

简答题:1.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儿童观是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的总的观念。

我国传统的儿童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家长对子女有完全支配的权力,儿童只能绝对服从,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

鲁迅揭露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儿童教育的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蔡元培批判封建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背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

指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了解、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陶行知提出“爱满天下”的口号;陈鹤琴抱着“一切为儿童”的信念。

2.简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幼儿园的规格及其发挥的作用一.师范性幼儿园:以教育部门办的为多,其任务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科学管理、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推广经验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并担负着辅导一般幼儿园的任务。

二.乡镇中心幼儿园:其任务是对本乡镇各村幼儿园起示范带头、辅导促进作用。

三.一般幼儿园:除以上幼儿园以外的独立设置幼儿园。

不仅有发展而且数量也不少,但质量差异大。

3.述评清末蒙养院制度随着封建传统教育形式的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形成了——蒙养院制度。

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从此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中,不难看出: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应了近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一般规律,又反映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蒙养院办院的纲领,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则。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4.简述清末我国引进的国外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对我过学前教育的影响一.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对清末明初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发生很大的影响。

二.传教士输入西方学前教育思想:林乐知等西方传教士在华传布新的儿童观,对五四时期中国掀起的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有直接的影响。

5.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早施教;严慈结合;均爱勿偏;熏渍陶染。

36.陈鹤琴认为幼儿主要有哪些特点?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

7.简述中国古代胎教的目的中国的胎教最初是宫廷中的早期教育。

封建统治者实施胎教,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合格的君主。

春秋战国以后,胎教逐步下移民间,也成为人们培养未来的合格后代的措施。

要让儿童教育,有一个好的起点,为其健康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便孕育出一个才德兼备、健康长寿、形貌端正并且最好为男性的后代。

8.简述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学前教育领域学术批判的看法(1)此期间学前教育领域学术批判有两次:一次是对《幼儿园工作指南(初稿)》的批判,一次是对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等人的批判。

(2)这两次批判都是在左倾错误路线下发生的,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

(3)这两次错误的学术批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它们混淆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挫伤和打击了一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学和教材建设,使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极度混乱,也导致幼儿教育中政治化、成人化的现象长期流行。

9.简述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特征:A、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它随家庭模式的变化而变化;B、幼儿教育公养公育,民主平等;C、幼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D、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

十分简陋;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的社会性质、家庭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10.十年动乱中,学前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遭到怎么的歪曲?文革中,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受到严重的歪曲,主要表现在:(1)科学、合理的种种体育设施和措施都被当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予以批判;(2)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都被作为“智育第一”受到批判;(3)德育的全部内容被代之以空头政治,日常的行为规范被代之以“极左”的政治口号;(4)美育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和情调的表现,音乐、美术、文学都只能作为政治教育的工具,而不能作为美育的手段。

11.简述新中国建立初期幼儿教育的工作方针和发展重点幼儿教育的工作方针:应该是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城乡的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整顿中提高,在巩固的基础上适当地发展;积极地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在三、五年内要着重短期训练和在职学习。

根据幼儿园教养纲要,解决教材问题,准备将来的大发展。

发展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工业地区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及郊区农村,主要解决工农劳动妇女对孩子的教养问题;鼓励私人办幼儿园并加强领导,作到公私兼顾办园。

另外,必须重视依靠群众团体来推动和开展幼儿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

12.简述“整个教学法”陈鹤琴提出幼稚园的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

他不主张幼儿园分科教学,他认为分科教学是模仿大学的,大学生程度高、知识深、非分科不可。

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是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的。

他提倡的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学教儿童学。

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的。

他并主张最好由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