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8年版)目录一、教学总体安排建议 (2)二、教学内容要求 (3)(一)必修 (3)(二)选择性必修 (15)三、教学与评价建议 (28)(一)教学建议 (28)(二)评价建议 (34)附录:课例 (38)一、教学总体安排建议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统筹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建议2018年入学的高一年级以表1中教学内容安排实施教学。
表1 高中三年物理教学总体安排注:“旧教材”是指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配套的教材。
在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配套的教材出版之前,以旧教材为教学资源,落实2017年版课标理念与课程内容要求,实施教学。
2017年入学的高一年级仍然按照2017年颁布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要求(一)必修1. 必修11.1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内容要求】1.1.1 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1.1.2 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
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
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2 通过质点模型、太阳系行星模型等实例,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1.3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例3 结合瞬时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
例4 结合加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物理学中的抽象思维。
例5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工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4 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例6 查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7 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活动建议(1)观察质量相同、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现象,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查阅资料,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关于物体运动的实验研究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教学提示】本主题通过对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和各种直线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观念、模型建构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中应联系生产生活中与机械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建构质点模型的过程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必要性,了解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
让学生经历建构速度、加速度等重要物理概念的过程,了解测量这些物理量的方法,进而学习科学定量地描述生活中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研究问题中的极限思想;通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公式的简洁、抽象、准确,以及用图像描述和分析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角度,大致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物理实验和科学推理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可通过位移与时间之比定义速度(位移的变化率),以及速度变化与时间之比定义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认识比值定义法,认识“变化率”这一跨学科概念。
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
【评价提示】能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了解建立质点模型的抽象方法和质点模型的适用条件,能在特定情境下采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将物体抽象为质点。
能采用极限方法和抽象思维的方法解释说明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建构过程,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能采用简单直接的证据表达对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
会做“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的实验,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及其他器材进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实验,能正确获取实验数据,能利用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或分析v-t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
能采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依据提供的器材设计不同的方案,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能运用直线运动的规律描述与解释生活中相关的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能用“变化率”的概念解释生活中各种相似的问题,能利用单位制的知识,定性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1.2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内容要求】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
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例1 调查生产生活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
例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原理。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活动建议(1)调查生产生活中利用或尽量避免摩擦的实例。
(2)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教学提示】本主题通过对几种常见力的认识,以及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中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现象,了解各种力的产生条件,以及认识力的矢量性。
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胡克定律。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并用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体会依据逻辑推理把实际实验理想化的思想。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学习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学科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促进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形成。
通过单位制的学习认识到物理规律也给出了物理量和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物理量包含数量和单位两部分信息。
教学中可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使学生深化对惯性及质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认识进一步理解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加强对矢量的深入认识。
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提示】能对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能从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视角对共点力的平衡、超重和失重现象等一些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简单问题进行分析。
能解释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想化过程,并能用来对一些错误认识进行反驳推理。
知道“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的方法,能用弹力F和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的实验数据及F-x图像得出实验结论。
能解释说明“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方法,能用力的图示求合力。
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设计“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能利用图像处理数据,并能将a-m图转化成a-1 m图进行数据分析获得结论,并能对a-1m图像、a-F图像中图线不过原点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能正确表达科学探究的过程。
能说出牛顿运动定律的大致发展过程;能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以及物理学史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同时了解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 必修22.1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内容要求】2.1.1 理解功和功率。
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例1 分析物体移动的方向与所受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该力所做的功。
例2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2.1.2 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例3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能定理。
2.1.3 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定性了解弹性势能。
2.1.4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体会守恒观念对认识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活动建议通过查阅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
【教学提示】本主题通过实验及理论推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重在培养从机械能转化和守恒的视角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形成初步的能量观念。
教学中应通过演示实验,巩固学生的能量守恒观。
通过判断生活实例中的力是否做功,帮助学生认识到功是力在空间的积累效果。
通过分析同一物体在零势能面上、下方的势能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标量的正负的含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变化分别与哪个力做功有关,深化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创设匀变速直线运动情景,引导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能定理,并进一步分析变力作用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无限分割、小量求和的方法得出动能定理。
引导学生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两点间距离或用两点坐标差表示两点间距离的方法获得数据,用v2-h图像处理数据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
通过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从能量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体会守恒观念对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教学中通过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表达式中物理量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两个认识:一是势能是由物体间相对位置及相互作用(力)决定的,二是相互作用(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是引入势能的前提。
【评价提示】会分析和解释常见机械运动中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并从功能关系角度做出解释。
能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释自然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会做“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实验。
会利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获得实验数据,能将所选择的物理过程与纸带上的点建立对应关系,并正确记录物体下落高度,计算物体经过某位置的速度。
能正确计算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能对两者不相等做出合理解释,并得出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