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成语故事20

中国成语故事20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春秋时期,晋献公在位时,最宠信一个叫骊姬的妃子。

当时,晋献公已经立了申生为太子,准备让他继位。

可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国君,于是她千方百计地陷害申生,最终申生自杀身亡,他的两个哥哥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

后来,晋献公病重,他把最信任的大夫荀息叫到床前,嘱咐他好好辅佐奚齐当国君。

荀息答应了。

可是他的使命太艰难了。

晋献公一死,晋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有一个名叫里克的大夫,他原来是太子申生的副将,他觉得申生死得太冤枉,一心想为申生报仇。

奚齐登上君位不久,他就找到机会把奚齐给杀了。

荀息只好又立了奚齐的弟弟卓子当国君,可是很快,里克又把卓子杀了。

这时候,流亡秦国的夷吾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刚当上国君,就想杀掉里克。

他对里克说:“你杀掉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我如果不杀你,别人就不会服我。

你受死吧。

”没想到里克不但不害怕,还冷笑着说:“如果我不杀他们,能轮到你来当这个国君吗?你既然已经打定主意把罪名加到我头上,还怕找不到理由吗?”(原文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于是他自己扑到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由“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演变而来,是说想要给人强加上个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

欲,想要,希望;患,害怕;辞,理由,借口。

欲速则不达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这段话被记载在《论语.子路》中,从这段话中产生了成语“欲速则不达”,人们常用它来说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时候,过于性急图快,不讲求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欲,想要;速,快速;达,达到,完成。

缘木求鱼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

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

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

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

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

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成语“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它常被用来比喻做事情时,如果方向、方法错误,就一定达不到目的。

缘,沿着,顺着。

约法三章秦朝末年,人民苦于沉重的捐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纷纷揭竿而起。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朝皇都咸阳只有几十里的灞上。

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接受大将樊哙和张良的建议,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百姓苦于秦朝的严刑苛法已经很久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一是杀人的判处死刑,二是伤人的治罪,三是抢劫的受罚。

我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乡亲们除害,不是来侵害你们的,请大家放心。

”父老乡亲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人到各县各乡,将约法三章通告于百姓。

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前来犒劳刘邦的军队。

刘邦一再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们的军粮并不缺乏,不想再麻烦百姓了。

”百姓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做王。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成语“约法三章”即指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约,协商,议定;章,指条目。

运筹帷幄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

几轮酒过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说,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大臣高起、王陵等人说:“您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封爵,所以能成大事业。

而项羽恰恰相反,将士打了胜仗,他也不给奖励,心胸狭小,容不下有才能的人,所以他才失败。

”汉高祖刘邦听了,点点头说:“你们说的有道理,不过我最重要的取胜法宝是善于用人。

比如吧,要说运筹(chóu)帷幄(wéiwò)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说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军饷,不让粮道断绝,我不如萧何;要说统领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人中之杰啊。

我能用他们之所长,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可看看项羽呢,连一个范增他都用不好,还谈什么拥有天下?”众将纷纷点头,打心底里佩服刘邦的高见。

在“运筹帷幄”这个成语里,“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运筹”指出谋划策;“帷幄”是指古代军队的帐幕。

意思是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现在人们常用它来表示善于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以取得成功。

招摇过市春秋时期,孔子曾做过鲁国大司寇,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被疏远。

于是,孔子领着他的弟子来到卫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很热情地接待了孔子。

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很得卫灵公的宠信。

她对孔子很好奇,传话给孔子说:“天下各方的君子,想要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都会来见见我,这次我想见你。

”孔子本不想去,可如果不去的话,得罪了南子,可能会影响自己治国策略的推广。

没办法,孔子只好去拜见她,走个过场,敷衍了事。

入宫见南子时,他隔着帷帐向北行了个礼,就匆匆离去了。

直性子的学生子路对此事不高兴,埋怨老师不该去见这样的女人,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老天厌弃我吧!老天厌弃我吧!”过了几天,卫灵公和南子坐了一辆车,并让孔子也坐了辆车跟在后面,招摇过市,引来很多百姓的围观。

孔子觉得受到了侮辱,发了一句很著名的牢骚:“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没有见过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然后就拂袖而去,领着弟子们离开卫国,前往曹国去了。

成语“招摇过市”就是从这个故事得来的,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故意在众人面前虚张声势,炫耀自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过,穿过;市,街市。

郑人买履春秋时郑国有一个人,他的鞋子已经非常破旧了,他想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鞋子。

买鞋子,就要先知道鞋子的尺寸。

他找来一根草绳,先量好了脚的大小,然后就顺手把这根草绳放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赶集这一天,一大早,他就匆匆忙忙地出门了。

来到卖鞋的摊子前,他讲好了价钱,准备买鞋,可一摸口袋,坏了,量好的绳子忘带了!他又匆匆忙忙地往家跑,找到绳子,再转身往集市上赶。

等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跑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摊也不见了。

他手里拿着那一小段绳子,后悔不迭。

别人问清楚了情况,很奇怪地问他:“你干吗不用自己的脚来试试,那不就省事了吗?你也不用来回地跑了。

”可是他固执地摇摇头说:“那可不行。

我是有原则的人。

我宁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众人听了,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

履(lǚ),就是鞋子。

这个故事中的“郑人”十分可笑,只肯相信一根绳子,不肯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这个成语就是比喻一些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纸醉金迷唐朝昭宗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医生叫孟斧,因为他的医术比较高明,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妃子和王公贵族们治病。

因为经常在皇宫出出进进,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包括宫里的建筑、摆设的器具,还有皇宫里华丽奢侈的生活,这些都让他暗地里羡慕不已。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打长安,孟斧也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并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时间长了,他忍不住寂寞,开始想念皇宫中的生活。

他想了个办法,他根据自己对皇宫的记忆,模仿着皇宫的样子,开始装饰自己的家。

他把家中布置得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比较好的房间,他更是特意把房间里大大小小的东西,都用一层层的金纸包起来。

每当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满屋子的器具金光闪闪,晃得人连眼睛都快睁不开。

孟斧的一个朋友到他的家中做客,对他家的独特装修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去以后对人说:“我在这个屋子里只休息一会儿,就已经觉得金迷纸醉了。

”“金迷纸醉”现在多用作“纸醉金迷”,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得迷迷糊糊,像喝醉了酒一般。

后比喻使人沉迷的繁华富丽的环境,也形容豪华奢靡的享乐生活。

趾高气扬春秋时期,楚武王派大将屈瑕(xiá)带兵去攻打罗国。

楚国大夫斗伯比去送行。

回来的路上,他对自己的侍从说:“我看,这一次屈瑕恐怕要吃败仗了。

你看他走路的样子,脚抬得高高的,神气十足,肯定没把敌人看在眼里。

(原文是:‘举趾高,心不固矣。

’)”斗伯比回来马上就去见楚武王。

他对武王说:“请你赶快派兵去支援屈瑕吧。

”楚武王有些奇怪,说:“我们已经没有军队可以派了,这你是知道的,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武王的夫人邓曼是一个聪敏的女人,她对武王说:“我看斗伯比这话的意思,不是真的让你派援军,而是想告诉你,屈瑕这次出兵自以为是,觉得依靠以前的战绩,这次打罗国是小事一桩,所谓骄兵必败。

他这是提醒你要教训一下屈瑕。

”楚武王醒悟过来,于是赶紧派人去追屈瑕,可是已经追不上了。

屈瑕在带领部队渡过鄢水的时候,由于事先没有认真谋划,结果遭到了罗国军队的左右夹击,一败涂地。

屈瑕觉得没脸回去见楚武王,就一个人跑进山谷中自杀了。

楚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沉痛地说:“这是我的过失呀,我没有听从大家的意见就派屈瑕为将,才导致今天的失败。

”成语“趾高气扬”由“举趾高,心不固矣”演变而来,形容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