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生理学问答题
1、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答: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其实是一个电-化学一电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一接头前膜去极化一钙离子通过开放,钙离子内流一接头前膜内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一囊泡破裂释放Ach一Ach经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一与接头后膜上的Ach受体亚单位结合一终板膜钠,钾离子通过开放一钠钾离子内流,以钠离子内流为主一终板电位达阈电位一后膜爆发动作电位。

Ach的消除:在胆碱酯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胆碱和乙酸,其作用消失。

2、大量出汗而饮水过少,尿液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
答:大量出汗而饮水过少,尿液排出量减少,其渗透压升高。

机制:①组织液晶体渗透压升高,水的渗透作用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也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血容量减少,心房及胸内大静脉血管的容积感受器对视上核和旁室核的抑制作用
减弱。

上述两种途径均使视上核和旁室核合成分泌ADH增加,血液中的ADH浓度升高,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尿量减少,尿渗透压升高。

此外,大量出汗,还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原尿生成减少,尿量减少。

3、动脉血中CO2分压升高对呼吸的影响机制?
答:一定范围内的CO2增多使呼吸增强,机制是CO2是呼吸生理性刺激物,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体液因素,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的CO2是进行正常呼吸活动的重要条件,但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的增大以不足以将CO2清除,血液中的CO2分压明显升高,可出现头昏,头痛等症状,若超过15%一20%,呼吸反而被抑制。

CO2兴奋呼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实现的。

但以前者为主,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与水形成碳酸,继而解离出氢离子,氢离子使中枢的化学感受器兴奋,血液中的CO2也能与水形成碳酸,继而解离出氢离子,与CO2共同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兴奋。

4,试用反馈和稳定的原理分析人体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答:①人体动脉血压的快速调节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受牵拉而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至延髓孤束核。

换元后到延髓的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性增强,心交感紧张性和交感血管紧张性减弱,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血流阻力下降,结果使血压下降。

压力感受反射在平时经常起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

②人体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主要是通过肾一体液控制机制。

即通过肾调节细胞外液量来实现的。

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量增多时,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升高使动脉血压升高。

当血量增多引起血压升高,可引起ADH合成和分泌减少,肾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活动减弱,
心房钠尿肽合成和分泌增加等机制,导致肾排水量和排钠量增多,体内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量减少,动脉血压回到正常水平。

反之当血容量下降,引起血压下降,使肾排水和排钠量下降,体内细胞外液量上升,血量增加,动脉血压回到正常水平。

5、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作用及生理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意义①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泡塌陷。

②减少组织注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肺弹性阻力,从而降低吸气阻力。

6、心室肌动作电位有何特征,试述其形成机制?
答: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特别长,有平台期,通常将全过程分为0,1,2,3,4期。

(1)去极化过程(0期),当外来刺激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发生去极化,也是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的,膜电位从-70mV升到+30mV。

(2)快速复极初期(1期),心室肌细胞去极化后达顶峰后立即开始复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是钾离子大量外流引起的。

(3)缓慢复极期(2期),此期复极非常缓慢,膜内电位下降速度非常慢停滞在0mV左右,形成平台期,2期也叫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其它骨骼肌的主要特征,也是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原因,其形成机制是钾离子外流和钙离子内流同时存在相互抵销的原因。

(4)快速复极末期(3期),此期钾离子快速外流膜电位迅速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90mV)。

(5)静息期(4期),此期膜电位已经恢复到静息电位,主是钠钾泵的作用将细胞内的钠和钙离子泵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钾离子泵到细胞内以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能力。

7、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对肾脏泌尿的生理功能有何影响?
答: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变化对肾脏尿的生成都有影响,但各自的机理不同。

(1)血浆胶体渗透压: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原尿的生成增多,尿排出量增多。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上述作
用相反,可使尿量减少。

(2)血浆晶体渗透压: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引起ADH合成和分泌增加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有重吸收增加,
尿排出量减少。

当晶体渗透压下降,上述作用相反,使尿排出增加。

8试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答: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可通过促进骨、软骨、肌肉及其组织细胞分裂,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而发挥其促进生长作用。

(2)、对物质代谢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糖的的消耗,加速脂肪分解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

2、生长素的分泌调节:(1),生长素受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HRIH)的双重调节,GHRH促进GH有分泌,GHRIH抑制GH分泌。

(2)GH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也产生负反馈的调节作用。

(3)生长素分泌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睡眠,代谢因素,运动,应激刺激,甲状腺激素,雌性激素和雄激素调节。

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指一些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
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的形式。

2、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接头前膜释放Ach,ACh与接头后膜上受体结合、使接头后膜产产
生局部去极化电位。

3、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的调节形式。

4、期前收缩: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者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发生的收缩活动称
5、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就是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
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其值为正则有组织液生成,其值为
负则组织液被重吸收。

6、血氧饱和度:就是指血液中氧气的最大溶解度,就是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氧结合量之比乘
以100的值。

7、肾小球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8、渗透性利尿:就是通过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高,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
吸收,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多见于糖尿病,静脉快速输注甘露醇脱水等情
况。

9、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有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9种激素。

10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