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摘要】了解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及现状,分别从健康管理的需求、风险评估、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建立数据库管理、科学采样分析、市场需求等方面探讨符合国情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健康管理;现状;研究【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451-02当前,我国人群对健康的需求已由单一的医疗需求型向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型转变,健康管理将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健康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则是近年来引入的一个新概念,学科和行业整体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1 健康管理的内涵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进行计划、预防和控制,旨在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来满足健康需求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
主要内容包括采集信息、评估危险因素、开展健康咨询与指导、制定健康促进计划、进行健康维护等[2]。
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一步理解健康管理的内涵:(1)从医学角度看, 健康管理是以个人和群体的健康为中心, 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不同,它主要针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提供前瞻性、全面的健康干预与指导;(2)从管理学角度看,属于流程式的管理范畴,是医生运用专业领域知识、结合信息科技等手段,对各类潜在健康危险因素和信息进行周期性监测、分析、评估、指导的服务流程,达到对人体健康有效管理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3)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通过计算机进行健康信息汇集分析,应用网络进行健康动态管理已成为必然,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准确性和健康理者的工作效率。
2 国内健康管理的发展现状我国健康管理起步较晚,2001年国内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
2005年国家设立健康管理师职业,2006年成立健康管理师专家委员会,以规范健康管理师队伍的建设[1]。
《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现状调查》指出:截至2008年8月,我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数量不少于5744家,其中体检中心占机构总数的64.5%。
体检中心作为目前健康管理的主要研究与实施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重心大多放在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上,与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还有相当差距。
笫3届健康产业论坛指出,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形式单一,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和模式,健康管理市场存在无序竟争,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尚未建立。
在第六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展示了健康管理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及作出了《慢病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题的报告;代表性产品主要是深圳天方达公司的“杏林七贤”系列产品与北京中科恒业公司的一员体检管理系统。
健康风险评估软件系统中,国内的主要产品有北京耀华康业公司的知己健康管理软件系统,爱健康管理公司的健康与疾病评估系统,洪张国际健康管理集团研制的洪张家庭医生健康评估系统和北京博益美华公司的kyn健康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等[8]。
另外,国内很多三甲以上的医院已经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健康管理亦是其中一个模块开展日常工作。
3 国内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3.1 概况目前我国健康管理相关科研状况不理想,68.2%的科研类文章于2006年后发表[9]。
应加强建立在不同监测水平上的纵向的中国人群健康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人群健康水平、生活行为、疾病危险因素分布、人群健康教育程度、健康管理认知水平、人群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征候特征等的研究[10]。
我国目前健康管理基础性研究不足,大型民众健康水平监测基础数据库未建立,有关健康评估、健康需求、健康管理模式和系统的理论框架等研究近两年开始引起注意,但仍远远不够。
3.2 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的研究随着我国慢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科研机构与学者正在加快对防治慢病的健康管理理论研究步伐,研究方法也逐步趋向规范化。
孟春英等[11]对30例慢性病患者,采用“知己”能量监测仪和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软件进行饮食和人体运动监测,同时对其进行系统、互动、个性化健康管理,3个月后发现患者有效运动消耗的能量,脂肪、蛋白质摄入合理性,体重、bmi、腰围、血糖显著改善(均p0.05),并认为国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量表所列出的7个风险指标: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吸烟状况、糖尿病状况及血液胆固醇含量,能较好地反映国人发生心脑血管病的综合风险,有利于指导制定个体化一级预防方案。
此外还有学者从动态无创体检技术、健康风险评估的内容与方法、健康心理评估内涵、健康评估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23-27]:陈玲[23]等对2型糖尿病忠者及其高危人群,分别从糖尿病发生风险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评估三各方面作了临床经验总结与建议。
3.5 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目前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从疾病种类、人群年龄段、机构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索。
有学者认为,理想的健康管理模式是多科参与合作的体检信息中心[28]。
苏州市与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合作,总结出一套从源头上阻断“慢病”自然进程的健康管理模式,该模式以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为目的,改进健康检查,精选、规范了体检的内容,提高了慢性病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效率和成本效益[29]。
董冬[30]认为健康管理机构应加大宣讲力度、与医院体检机构合作、深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以促使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完善和正规化。
李再强等[31]认为有必要对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提出并详述了3种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慢性病健康管理公司3者之间的合作机构;慢性病专病定点。
此外,还有学者从加强健康档案建设、推进健康教育宣传、建立规范的管理网络等方面提出自已的观点[32-37]。
4 我国健康管理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1 建立人群健康基础数据库包括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基本健康水平、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危险因素、疾病危险因素等基础性数据库,以保证健康评估的准确率和有针对性地制订人群及个体的干预措施。
4.2 科学分析需求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对健康管理的实际需求不同,不同行业(例如各类接尘作业、接毒作业、有各类理化因素影响的作业等职业健康监护)的要求也不同,可以为我国战略性框架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4.3规范评价标准目前评价个人健康状况的评估方法与干预效果评价均缺乏统一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健康管理水平的发展。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研发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健康管理软件,实现跨领域、动态化、智能化、个体化的卫生诊疗服务。
目前我国多为分散式的小型数据库,距离真正的各地资源共享还有很大差距。
总之,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慢病率的上升、医疗费用剧增、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催生了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因此,必须加强健康管理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经验,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1]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杜,2007.[2] 陈霄,杨志敏.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1-5.[3] 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挑战[j].中华全科医师志,2007,6(1):45-47.[5] 吴静娜,卢建华,工福影,等.论健康管理的历史和现实[j].医学与社会,2008,(7):31-32.[5] 黄建始.美国的全民健康管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7, (2):16.[6] 李元元.健康惹祸员工出工不出力健康管理提高忠诚度,[eb/ol],[2009-09-10],/new/2009-09/10/content-1765713 8.htm.[7] 王晓鸥.与健康有约成黄金职业―健康管理师呼之欲出,[eb/ol], [2006-10-23], http://www ccw,.[8] 来跃文.计算机软件在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咨洵,2008,34(131):150.[9] 黄建始,王煜,张娴.健康管理还处在胚胎期—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2009,(1):21.[10] 胡镜清,彭锦,陈勇.健康管理与中医药学优势[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4):217-220.[11] 孟春英,郭颖,曹爽,等.“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59-61.[12] 朱俊峰.46例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疗效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2009,(11):330-331.[13] 张宏伟.某银行105名职工慢性病健康管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2(2):36-38.[14] 李星明,黄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8,2(12):53-57.[15] 周军,李详晨.慢性病健康管理非药物干预模式的研究初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3):289-290.[16] 冯超,健康管理中心的慢性病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17-1518.[17] 翟俊霞,明兰真,李小艳,等.石家庄地区周边6县健康管理的需求调查[j].河北医药,2009,5(31):1255.[18] 杨珺,赵雅丽,刘向红,等.社区合同式健康管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19):1642-1644,1647.[19] 刘森.健康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和定位及层次描述[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5)261-263.[20] 李明,关志强.健康管理师—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j].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33-51.[21] 孙胜男,李峥.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9):861-864.[22] 窦丽萍,奚中堪,黄抒伟,等.高血压病10年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及预防(c)∥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论文集,2009.[23] 陈玲,王桦,袁胜,等.2型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52-253.[24] 王浩彦.动态体检在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2(3):138-139.[25] 曹东平,张坚,谭福彬,等.体检机构健康风险评估的实施与思考[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3):132-133.[26] 王利玲.心理评估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初探[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2):134-137.[27] 张斓,王煜,黄建始. 健康评估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168-171.[28] 向月应,邹贵勉.健康管理模式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8,51(8):503-504.[29] 王烨源,陈建勋,王汉亮,等.从源头上阻断“慢病”自然进程的《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123-127.[30] 董冬.中国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之友,2007,(11b):73-74.[31] 李再强,林枫.医疗保险制度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45-46.[32] 向月应,王庆林,易秀英,等.军队医院建立为部队全程服务保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2007,11(1):52-54.[33] 陈雁,胡云.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0b)63-64.[34] 刘勇,濮欣,王伟英,等.中山市社区中老年人个体化键康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405-406.[35] 李瑜,王媛媛.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5):290.[36] 骆华伟.慢性心脑血管病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06,18(9):56-57.[37] 钱文红,韩殉,杜兵,等.北京市某地区农民健康体检情况分析与键康管理模式初探[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6):34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