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地理学总结

灾害地理学总结

一、主要名词术语1、灾害:是指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灾祸的自然与人为现象和过程。

2、自然灾害: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3、灾害系统则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

4、灾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成因上有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以后使另一种灾害不在发生的情况。

5、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群聚与时间上群发的现象,是灾害时空方面的两个标识6、灾害群发——由于灾害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结果产生了灾害在时间上众灾丛生与少发现象,把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

7、干旱——由于较长时间内无雨或少雨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8、旱涝指数I=某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标准差。

9、寒潮——指高纬度地区聚集的强冷空气南侵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大雪、霜冻等特殊天气现象。

10、孕灾环境——包括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11、致灾因子——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

12、承灾体——指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13、灾情——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14、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

15、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各种可能性分析,称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16、自然灾害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进行评定(Assessment)和估计(Estimate)。

17、自然致灾因子多度(HD)——指自然致灾因子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18、自然致灾因子相对强度(Hi)——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19、自然致灾因子被灾指数(HC)——各种致灾因子影响面积的百分比20、自然灾害成灾多度(DD)——指自然灾害灾种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21、自然灾害频次(DF)——一定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22、脆弱性评价——面对自然灾害袭击时易于受灾的程度评价23、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评估风险区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即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

2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或观察外表法,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等进行评定和估计25、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指超过某强度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

2、自然灾害的共同特征自然灾害的普遍性与恒久性特征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特征自然灾害的全球性与区域性特征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与可预测性特征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迟缓性特点自然灾害的迁移性、滞后性和重现性特征自然灾害后果的双重性特征3、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从致灾强度看:环境灾害普遍具有正反馈机制(灾害系统的放大过程);自然灾害则常出现负反馈机制。

例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植被破坏洪涝灾害等(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①环境演变敏感地带或孕灾环境的不稳定地带;②审社会——经济系统脆弱地区;③减灾措施(防、抗、救灾能力)不强的地区;则灾害系统阀值就低,即易于成灾;反之则灾害系统的阀值就高,不易于成灾(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

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迟滞机制的作用——对灾害系统致灾成灾的预报,进而进行减灾等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综合加重机制——即通常所说的“1+1>2”的系统放大机制,是灾害系统致灾群发与群聚在成灾过程中的集中表现。

4、自然灾害风险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只要将自然致灾因子可能性数值、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数值、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就能全面完成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任务。

这种基本原则,是从技术层面看问题,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就形成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正视自然灾害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最基本的元素着手分析,对其进行组合,进行不确定性意义下的量化分析,这就是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4、自然灾害评估指标建立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自然灾害系统的综合情况,所以指标体系必须抓住主要问题。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和指标的结构必须科学合理,能够正确反映自然灾害系统的基本内涵和适当的外延,逻辑结构要合理;结构层次原则:包括指标层、因素层、综合层三个层次。

定量化原则:实现自然灾害系统进行综合预测、模拟、评估、管理和决策的定量化;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所采用的指标应该能为有关部门所接受的计算单位、标准等;兼容性和普适性原则:5、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特征1.多样性特征:○1自然属性(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程度特征、动态特征);○2社会经济属性(人口、房屋、农作物、基础设施、工商企业)2.不同评估深度特征:○1简单影响评估(对资料的要求较低,但可以获取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内的各种信息,并且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对灾中应急评估有较大的价值);○2受灾体受灾程度评估(对资料要求较高,需一定的地面调查,时间要求稍长);○3自然灾害损失评估(需要全面的调查资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3.区域性特征:○1城市:工商企业、基础设施;○2农村:农作物、家畜;三、自然灾害规律(一)全球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1.大陆比海洋多灾2.北半球比南半球多灾3.温带多灾4.环太平洋、欧亚带(大陆边缘)多灾5.岛屿多灾6.富饶地区及城市多灾7.生态环境脆弱带多灾(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特征:1、类型多样2、频度高3、区域性、季节性强4、分布广泛5、损失巨大形成原因:1、地理位置的影响2、地质地貌的影响3、气候因素的影响4、森林覆盖率小5、人为因素的影响6、经济性质的影响(三)洪涝的形成条件:A自然条件:一是充足的水源;二是河道与地形地势不能及时排除那些迅速增加的水体。

以至于给大水侵犯人类活动区域总成可乘之机。

B人类活动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城市使不透水的地面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暴雨在城市的频率和强大增加。

人地矛盾激化,围湖造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对洪水的调节能力。

(四)台风灾害致灾的主要原因狂风巨浪。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常达40-60米/秒,有的可达100米/秒,海上巨浪滔天,航行的船只如不及时躲避,很容易出事故。

风暴潮。

台风移近陆地或登陆时,由于其中心气压很低及强风可使沿岸海水暴涨,形成风暴潮,致使海浪冲破海堤,海水倒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暴雨。

台风可称为空中水库,他登陆后所降落的暴雨可引起山洪暴发或使大型水库崩塌,造成巨大的洪涝灾害。

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台风登陆后常深入内陆影响多省。

(五)旱灾的成因A自然因素的影响——气象因素、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气象因素——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区,降水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多,这易成水、旱灾的原因之一;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造成干旱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B人为因素的作用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紧张,水土流失等,干旱问题更趋严重;(六)自然灾害评估指标:自然特征——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特征——自然灾害对人口、房屋、农作物、基础设施的影响。

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包括对自然灾害过程和结果的描述。

过程的描述——以自然灾害的属性特征如范围、强度、历时等随时间的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影响和损失的发展为主。

结果的描述——侧重于自然灾害影响和损害的结果进行描述,是自然灾害过程积累效应的结果。

(七)自然灾害损失类型1)根据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可分为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

2)根据灾害发生发展的时间特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可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原发性灾害直接造成的各种动产与不动产损失之和。

其特点为:①表现为实物形态损失,是通过资产、财产、资源等实物的损失而实现的;②表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已有社会财富的减少量。

根据实物形态,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居民住房及室内财产损失、企业资产损失、事业资产损失、自然资源损失、生命线系统损失、农作物损失等。

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灾害间接经济损失是指自然灾害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所造成的损失,是深层次的经济损失。

其特点是:①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不表现为一定实物形态损失,而表现为企业或产业部门因灾减产的产品或劳务的价值;②表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生产的下降程度。

根据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分为:内部损失(灾害对灾区范围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外部损失(灾害对灾区以外地区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评估各灾种致险程度自然灾害致险程度评估方法有三种,即:1)基于物理模型的预测评估法,其关系式为M =Ф(T , S ) , 即对给定的空间S , 预报何时量值为M 的自然灾害会发生;2)基于历史统计资料的概率模型评估法,其关系式为Prob(T , S , M ) , 即预估在T 时(或时间段内), 在S 位置(或区域)上量值为M 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值;3)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可能性概率评估法,其关系式为Poss (T , S , M , P ) , 即在T 时, S位置上最大值为M 的灾害发生概率为P 的可能性。

评估各灾种承险体脆弱性承险体脆弱性评估有三种常见方法,即:一是用有限的实验模拟寻找近似的灾变强度M 与承险体脆弱性V之间的破坏模型,例如房屋地震动模拟实验、农作物水淹减产实验;二是用历史灾情资料统计M 与V的关系, 例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常用的线性回归方法;三是用模糊关系矩阵来代替M 与V的函数关系,例如震害的破坏矩阵。

评估承险体风险损失度灾害风险评价的关键内容是估算期望损失,这种期望损失主要取决于风险区范围、致险程度, 风险区承险体的暴露性、固有灾损敏感性及配套的区域应灾能力的减灾有效度。

根据苏桂武和高庆华(2003)的相关研究,这种风险损失度R的大小可用以下范式来表达:R= g{k1,k2,Mk1,Uk2,m(k1,k2)}式中,L 为风险载体的可能损失;k1为风险源的种类标示码;如1 代表地震,2 代表洪水等;k2 为风险载体的种类标示码,如a 代表人,b 代表物等;Mk1 为第k1 种风险源的危险性;Uk2 为第k2 种风险载体的脆弱性;m(k1,k2)为第k1种风险源和第k2 种风险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