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一、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与整理是统计的知识,一旦收集了数据,第一步就是整理数据,它一般包括对数据收集,整理成册,图表描述,分析图表,最后得出结论。
理解一格代表10个单位、一个代表50个单位、甚至更多单位的统计图。
熟练运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二、表内除法(一、二)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除法的2种含义: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24÷4=6 读作:24除以4等于6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6、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所求问题是总数,用乘法计算;所求问题是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7、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
“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一)、填空。
1. 在12÷6=2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
2.有12个△,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份,算式()。
3.20÷5=4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4.20÷4=(),用的乘法口诀是()。
5.用18个○摆一摆,每堆3个,可以分成()堆;每堆9个,可以分成()堆。
6.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
7.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 15 ()×4 = 165×()= 25 ()÷2 = 520÷()= 4 ()÷()= 4(二)、写算式。
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1)四九三十六二七十四三八二十四(2)先口算下面各题,再将可以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两个除法算式连起来。
8÷2= 18÷3= 20÷5= 30÷6= 18÷6= 8÷4= 30÷5= 72÷9= 72÷8= 20÷4=(3)7×()=56()×6=48(4)括号里最大能填几?6×()<55 5×()<32(三)、写算式。
写出除法算式并计算。
1.63除以9,商是多少?2.被除数是27,除数是3,商是多少?3.把3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4.把24个苹果,每8个放一份,可以分多少份?5.12里面有几个4?6.从12里面连续减去几个2得0?(四)、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4包故事书,每包9本,要把这些故事书平均分给6个班,每班可以分多少本?2. 一瓶钙片,我每天吃3次,每次吃3片,6填吃完这瓶钙片。
这瓶钙片有多少片?3、一共有24棵树,请你设计一下,每行可以种几棵,能种几行?三、图形与变换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
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
如:推拉窗。
旋转:当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时,自身方向会发生改变。
如:方向盘。
画平移后的图形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平移时由于前后标准不统一,所以数错格。
把图形进行平移时不理解题意,如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上平移3格,和分别向右平移4格、向上平移3格混淆。
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平移。
平移的方法:①先确定平移方向和格子数(也就是距离)。
②找到原图形的各个顶点。
③把各个点按相同方向平移相同的格子数。
④把新顶点按原图形的顺序连接。
四、混合运算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 ×。
2、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 ), ×(-),( + )÷,(-)÷。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如:54-8-22 = 54-(8+22)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
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1)36÷4=9 12+9=21 (2)12+8=20 20÷5 =45、运算解决问题方法歌:收集信息不遗漏,计算方法弄清楚,分步综合自己选,方法多样才灵活,仔细计算别搞错,检查过后要答题五、有余数的除法竖式除法1、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有余数的除法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正确的试商方法。
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4、用竖式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用有余能运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填空。
1、11棵,每2棵一份,分成了()份,还剩()棵。
11÷2=□(份)……□(棵)2、15只小鸭,每()只一份,有()份,还剩()只。
15÷□=□(份)……□(只)15只小鸭,平均分成()份,每份有()只,还剩()只。
15÷□=□(只)……□(只)(二)、用竖式计算。
23÷3=50÷6=67÷9=45÷7=56÷8=34÷5=(三)、想一想,填一填。
1、÷=……62、÷9=……除数最小是()余数最大是()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算式?(四)、20元钱,可以买几本笔记本,还剩多少钱?六、万以内数的认识1、我们学过了计数器上从右向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其中最高位是万位、最低位是个位。
2、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10个1000是10000。
最大的一位数:9,最小的一位数:1最大的两位数:99,最小的两位数:10 两位数最高位是十位。
最大的三位数:999,最小的三位数:100 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
最大的四位数:9999,最小的四位数1000 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
最大的五位数:99999,最小的五位数:10000. 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
3、数数可以十个十个、一百一百、一千一千的数。
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能够准确数出下一个数。
发现规律,哪一位是9,下一个数的这位就变成0,前一位就要多1。
数一数10个10个的数,从2630数到3480100个100个的数,从8300数到10000。
1000个1000个的数,从1000数到10000。
4、读数826 7932 7920 72003 9000 10000 3680 8300 70485、写数一万一千一千九百三千零五十六四千零九两千一百零八六千零一十四千零五十八掌握写数的步骤。
具体步骤是:(1)读完汉字的数后,圈出计数单位。
(2)确定最高位和几位数。
(3)是几位数就画几个小横线。
(4)对号入座填数。
读数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中间有0和末位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数和写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读数和写数都是建立在对数位意义正确理解之上的。
6、2046 4206 1426 1562这四个数中的2有什么不同?7、一个数千位上是6,百位上是5,十位上是6,这个数是( ),读作( )。
一个数千位上是5,百位上是7,个位上是8,这个数是( ),读作( )一个数有5个千,6个百,6个十,这个数是( )一个数有6个千,3个1,这个数是( )一个数有10个1000,这个数是( )一个一个的数,跟1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 )十个十个的数,跟1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 )一百个一百个的数,跟1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 )500和900比,( )离600更近。
8、比较大小比较大小,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多个数之间比较大小。
一是比较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位数多的数较大;二是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起依次比较每一位上的数。
注意,多个数之间比较大小,要看清题目要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还是从大到小的顺序,并用﹤或﹥连接。
(1. 做题时认真审题。
看清排列的顺序。
2. 多个数比要先排序,再摘数。
摘一数就划掉一个。
这样不丢不重。
3. 比较之后要读一读,检查。
)9、近似数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能写出一个准确数的近似数。
个位数居于中间的孩子不好把握。
让写出近似数时经常写出准确数。
( 1. 要能体会出准确数与近似数之间的区别。
2.要清楚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
3.结合实际写出近似数,很容易写出准确数。
让孩子体会到是具体数好记还是几百几十数好记。
)估算方法:估算成整百数:看十位,十位小于五的就少看,直接把个位、十位舍去写作“0”如:532≈500(四舍):十位大于五或等于五的就多看,把个位、十位写作“0”的同时还要在百位上加上1,如:567≈600(五入)。
估算成几百几十数(整十数):看十位:十位小于五的就少看,直接把个位舍去写作“0”。
如532≈530(四舍);个位大于五或等于五的就多看,把个位写作“0”的同时还要在十位上加上1如:567≈570(五入)出现“大约”“可能”“大概”时,就需要估算,要用“≈”符号。
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如,估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的个数,如果把192看成200,219看成200,估算结果是400个;如果把192看成190,219看成220,估算结果是410个。
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种稍微粗略些,一种稍微精确些。
在解决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根据问题适当采用。
如,解决“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时,可以用估算;在解决“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时,可以精确计算。
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