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外国文学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含泪的笑是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概括,果戈理的作品往往采取讽刺的手法描写庄园地主的庸俗腐败,空虚无聊同时也抨击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如在《密尔格拉得》所包括的四篇小说之一的《旧式地主》中,既对地主阶级精神空虚、无聊,予以嘲讽,又有所同情,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别林斯基因此称这种风格为“含泪的笑”。

精神苦刑法是鲁迅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特点的一种评价,罗勋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以严酷的拷问官出现,桎梏了精神的苦刑,吧人物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试炼,层层剖析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经受精神上的痛苦磨练,他善于表现人物在异常状态中,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中,激烈的内心斗争和高度紧张的情绪变化(即变态心理,绝望情绪),拉斯科尼科夫的形象就是精神苦刑法的具体体现。

小说突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

1在外省小城中,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围绕金钱,女人而产生的激烈斗争。

2卡拉马佐夫一家:马卡拉马佐夫、伊凡和斯麦尔佳科夫是人性恶的代表,他们放弃信仰、自食其果。

德米特里是现实人性的代表,他因为没有放弃信仰而得救。

阿辽沙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所指引人类的出路是忍耐、顺从。

3作者通过人类灵魂的搏斗,揭示他眼中的整个人类社会现实的内在本质。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

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

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

欲望与毁灭,兄弟间是热情、理想主义,父亲是贪婪,占有,最终都与世格格不入。

卡拉马佐夫性格、《卡拉玛佐夫兄弟》(1880)写卡拉马佐夫父子、兄弟之间围绕金钱、女人产生的激烈的矛盾斗争,以此为中心事件,广泛描写社会生活,全面体现了作家的政治思想、宗教哲学,道德观念。

这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地主之家,其成员为了各自私利,勾心斗角,分崩离析,性格也各不相同,但却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这就是文学史上称之为的“卡拉马佐夫气质”(或称性格),即俄国农奴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种种丑恶的精神气质的总和——那就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放肆淫逸,腐化堕落的集中表现。

这一家人的充满仇恨,矛盾的多层次对照的丑恶关系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农奴主阶级的丑恶本质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所产生的混杂畸形关系的反映。

是俄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欧洲文学史宏伟纪念碑。

是巴尔扎克1829-1848年所写的全部作品的总称,由巴尔扎克在1842年受《神曲》(原名《神圣的喜剧》)启示所概括提出的。

《人间喜剧》棉鞋了人在金钱腐蚀下的异化和堕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落寞衰亡史。

所谓“人间”,即作者所处的19世纪法国社会,所谓“喜剧”,即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世态人生,含有讽刺批判的意味。

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类整理为三大A、风俗研究(67部)B、哲学(哲理)研究(22部)C、分析研究(2部,另有3部只有题目没有动笔)人间喜剧》创造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分类整理法:第二种是人物再现法: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即虚构,想像,神奇,描述美丽自然景观的文学。

它是法国革命开始的名族民主革命新时代的产物,在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理论和伤感文学的基础上,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湖畔派:三诗人指的是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

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在诗歌创作上,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正式形成。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中强调想象和情感对诗歌创作的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

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例柯勒律治的《《老水手》),在《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中恰尔德。

哈洛尔德是一个出具“拜伦式英雄”的特点的形象。

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他们是高傲坚强的而又孤独忧郁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对封建强权统治进行不屈地反抗,但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都只能以悲剧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他们就像拜伦自身一样,因此拜伦笔下的这样的主人公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史称《欧那尼》之战具有鲜明反封建色彩的《欧那尼》(1830),是雨果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也是他美丑对照原则第一次实践。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的戏剧《欧那尼》在巴黎上演,因为此剧的观念、创作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古典主义戏剧,因此在上演前后引起古典主义派与浪漫主义派的激烈争斗,以上演之夜的混乱状态达到高潮。

史称《欧那尼》之战该剧在古典主义大本营——法兰西歌剧院演出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的彻底胜利,同时进一步巩固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地位,并开创了浪漫主义戏剧的新纪元。

批判现实主义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注意细节的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以长篇小说最为突出。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⑴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⑵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人道主义也有了新的特点。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然派(定义)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

自然派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别名。

《祖国记事》和《现代人》成为自然派主要阵地。

自然派是以果戈理为楷模,以别林斯基为中心,以极力忠实于“自然”(即具有民主性、人民性、人道主义、民族独创性的现实等都是自然派作家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

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1.美丑对比的原则:1827年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文学创作的美丑对比的原则。

他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应该再现这个对比。

在雨果看来,古典主义者只描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违反了自然法则。

俄国的“小人物”形象,“多余人”形象,“新人”形象。

A、小人物形象: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俄国小人物指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劳动者、小公务员、小手工业者、破产贵族、平民知识分子,身份有马车夫、看门人、流浪汉、妓女、小职员等。

他们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贫困,精神压抑,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

小人物是贵族阶级没落,城市兴起和城市贫困的产物。

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P235(写小人物的小说有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棺材商人》、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契诃夫的《哀伤》、《苦恼》、《万卡》、《风波》、《一个官员的死》等。

他们反映了俄国专制制度下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B、“多余人”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结果是一事无成,只有苦恼和绝望,承认自己毫无用处。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此外还有,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拉甫列茨基、赫尔岑笔下的别里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C、“新人”形象:19世纪50年代后,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

新人的一般特点是: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猛烈地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有坚定、勇敢、乐观的个性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

(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以及《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的薇拉、吉尔沙诺夫等。

)D、“多余人”和“新人”之比较:“多余人”是“聪明的废物”,“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