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业气象学复习题

林业气象学复习题

《林业气象学》学习要求及练习题绪论1.名词解释:天气、气候。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3.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第一章辐射[学习要求]1.了解:昼夜与四季的形成;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

2.熟悉: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规律;辐射的基本知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及其影响因子。

3.掌握: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光照强度、太阳常数、散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等概念;光照长度在林业上的应用;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练习题:1.名词解释: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逆辐射、光合辐射生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

2.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3.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4.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5.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即太阳高度角的计算)6.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当太阳赤纬为23.5度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8.为何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9.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10.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11.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12.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各受哪些因素影响?13.晴天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中光谱能量分布各随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为什么?(提示:根据分子散射规律解释)。

14.不同光谱成分的太阳辐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何影响?15.何谓大气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温室效应”是增强还是减弱?为什么(不考虑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物的影响)?16. 何谓地面有效辐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第二章温度[学习要求]1.了解: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及各项意义;积温在生产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2.熟悉:土温、气温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空间变化特点;土壤温度垂直分布的类型;三基点温度;土温、气温与植物生产的关系。

3.掌握: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导温率、较差、逆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等概念;改善土壤温度的措施;积温的计算和应用。

练习题:1.名词解释: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导温率较差逆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

1.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各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6.一天中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各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何最高温度一般不出现在正午?7.土中温度的变化特征是什么?8. 水体的热交换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对水温的变化有什么影响?9. 纬度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0. 何谓绝热变化?大气中在什么情况下的状态变化可看作绝热变化?11. 为何气块作上升运动时温度会下降?为何饱和湿空气上升时降温比干空气慢?12.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13. 何谓逆温?在什么条件下可出现逆温?逆温在林业上有什么意义?14.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15. 何谓大气稳定度?如何判断大气的稳定度?16. 试分析晴天条件下大气稳定度的日变化情况,由分析结果解释夏天雷阵雨常出现在午后的原因。

17. 已知500m、1000m和2000m高处的气温分别为12.0℃,8.0℃和2.0℃,试判断500m~1000m和1000m~2000m这两层空气的稳定度。

18.某种植物从出苗到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它在日均温恒为20℃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时间为100天,而在18℃时为125天。

如果让这种植物在25℃条件下生长50天,然后转移至20℃的条件下栽培,问该植物从出苗到开花共需多少天?其生物学零度为多少?第三章水分[学习要求]1.了解:不同高度上的水汽凝结物及其形成。

2.熟悉:水面蒸发、植物蒸腾的影响因素;土壤蒸发过程;农田蒸散。

3.掌握: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和变化规律;成云致雨的条件;常用的土壤水分指标;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练习题:1. 解释名词: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平流雾、降水量、降水距平、蒸腾系数。

2.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哪些是直接反映空气含水量的?哪些是间接反映空气含水量的?3.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因。

4. 在气温为15.0℃时,测得水汽压为13.4hPa,气压为1010.0 hPa,试求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

5. 开水杯上和夏天冰块周围均可出现水汽凝结成的水雾,试分析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其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6.影响水面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7. 某日气温为20.0℃,水温为18.0℃,相对湿度为70%,水面蒸发速率为2.1mm/日,如果次日水温升为20.0℃,其它条件不变,则水面蒸发速率变为多少?8.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

9. 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10. 十雾九晴”、“十雾九雨”各指什么雾?11. 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12. 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易发生旱涝?第四章气压与风[学习要求]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熟悉:作用于空气上的四个力;地方性风、季风;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掌握:气压的概念及其随高度的变化;风压定律;形成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焚风的概念、成因及其对林业生产的影响。

练习题:1. 解释名词:等压线、地转偏向力、地转风、风压定律、季风、山谷风、海陆风、焚风。

2. 在某山脚处测得气压为1013hPa,气温为19℃,山顶处气压为880hPa,气温为12℃,求山的高度。

4. 设在45°N附近700hPa高度上气温为0℃,等压线为东西向的平行直线,气压南高北低,梯度为0.01hPa/km,若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试求风向风速。

5. 作用于空气上的力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地转风、梯度风是怎样形成的?风向怎样判定?6.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唯一能源?7.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8. 为什么会形成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有哪些大气活动中心?9.季风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我国东部为典型的季风区?10.试比较季风、海陆风和山谷风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11.一团气温为30℃,露点温度为25℃的气块从海平面开始翻越一座30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都降落在迎风坡,试计算翻山后气块到达海平面时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忽略未饱和空气作垂直运动时水汽压的变化)。

12. 形成焚风的条件是什么?形成焚风时气温升高所需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第五章天气学基本知识[学习要求]1.了解: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影响我国冬、夏两季的气团;锋的分类和锋面天气;副高的季节变化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天气预报。

2.熟悉: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天气表现;。

3.掌握:气团、锋的概念;练习题:1.什么是气团?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各季的天气有什么影响?2.锋面附近为何常为大风,阴雨天气?3.何谓锋?锋如何分类?各类锋的天气有什么异同点?4.气旋和反气旋中的气流有何不同?为何形成截然不同的天气?5.太平洋副高内部和周围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6.副高的季节变化和短期变化对我国天气有何影响?正常年份副高在我国有何活动规律7.何谓蒙古高压?它的天气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何?8.如何划分槽(脊)的前后?槽(脊)前后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9.何谓切变线?其附近天气有什么特征?第六章灾害性天气[学习要求]1.了解:台风、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灾害天气;2.熟悉:霜冻和霜的区别3.掌握:寒潮、霜冻、低温冷害、日灼、雪害、梅雨、干旱、洪涝等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天气及防御措施。

练习题:1.何谓寒潮?简述寒潮的标准、路径及对应的天气。

2.什么是霜冻?霜冻和霜有何区别?霜冻的危害机理?霜冻可分为几种类型?霜冻的影响因子有哪些?目前生产上有那些防御霜冻的措施?3.何谓雨淞?它是如何形成的?对林木有何危害?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4.何谓日灼?日灼有几种?5.梅雨天气有什么特点?梅雨同副高有何关系?6.雪害有几种类?影响雪害程度的因素有哪些?各种雪害的防御措施有哪些?7.干旱是如何形成的?长江流域的伏旱和秋旱的成因是什么?8.我国林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9.分析我省一年四季所出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第七章气候[学习要求]1.了解:气候带的划分特点;厄尔尼若现象与拉尼那现象。

2.熟悉:柯本气候分类法的各气候带的特点;四对气候型的特点;中国气候特点。

3.掌握:气候形成因素,中国气候四大特点和光、温、水三大气候资源的分布。

练习题:1.气候是怎样形成的?2.大陆气候型和海洋性气候型;地中海气候和季风气候型;沙漠气候和草原气候型;高原气候与高山气候各有什么特点?3.人类活动通过哪些途径对气候产生影响?4.什么叫厄尔尼若现象?什么叫拉尼那现象?5.柯本气候带如何划分?各气候带有什么特征?(副热带气候带特征)6.中国气候在下垫面因素方面有哪些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7.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表现在哪些方面?8.根据中国的地理特征,分析中国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的成因。

9.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降雨为什么主要集中于夏季?10.我国气候区划的指标各是什么?11.我国冬季风为什么会比夏风大?12.我国光、热、水三大气候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何?13.从天气和气候角度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为什么会成为绿洲?第八章林业气候[学习要求]1.了解:林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2.熟悉:中国森林植被气候区划3.掌握:林业与气候的关系;小气候、森林小气候的概念;森林小气候的一般特点。

练习题:1.气候对森林分布有何影响?2.森林对气候有何影响?3.树木引种时要考虑哪些气候因子?4.了解中国森林植被气候区划5.什么叫小气候、活动面和活动层?小气候与大气候有哪些显著差异(即小气候的特征)?6.进行小气候观测时,为什么要选择天气型?7.何谓森林小气候?试述森林小气候的一般特点。

8.哪些措施能改善森林小气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