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一、二、三、四、五章手打不易(大多数),错字还请包涵。

如有错误,万望告知哈。

——晕晕1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_____B___较多的结果。

A 吸收B 散射C 反射D 透射2 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C____中。

A 红外线B 紫外线C 可见光D 长波辐射3 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D____。

A 氧B 臭氧C 氮D 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4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A__。

A 加快B 减慢C 不变D 取决于气温5 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C ) 。

A 清晨转换型B 正午受热(日射)型C 夜间放热(辐射)型D 傍晚转换型6 地面温度最高时,则是( A )时。

A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B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小于零C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大于零D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不等于零7 我国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升高是( C )。

A 日较差,年较差均减小B 日较差、年较差均增大C 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D 日较差大,年较差减小8 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 A )。

A 6.4hPaB 4.6hPaC 8.0hPaD 4.0hPa9 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C )。

A 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B 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C 气温=露点,饱和差=0D 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10 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 B )。

A e增大,E不变B E比e更快增大C E减小,e更快减小D 蒸发量增大,E降低填空题1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1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

1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1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1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16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1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1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1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 千米。

20 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 1 。

21 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22 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为0°,冬至时为—23.5°。

23 上午8时的时角为—60°,下午15时的时角为45°。

(单位时间地球自转的角度定义为时角w,规定正午时角为0,上午时角为负值,下午时角为正值.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对应的时间为24小时,即每小时相应的时角为15度,每4分钟的时角为1°。

)24 临安(30°14′N,近似30°)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分别为83.5°,36.5°和60°。

25 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减小。

26 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杭州的长。

27 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增长。

28 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短。

29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多。

30 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

31 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32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14:00时,最低温度出现日出前后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7 ,最冷月在 1 月。

33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推迟(2.5-3.5小时)。

34 土壤温度的日铅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日射型;夜间为辐射型;上午为上午转变型;傍晚为傍晚转变型。

35 在对流层中,若1000米的温度为16.5℃,气温铅直梯度是0.65℃/百米,到2000米处,温度应是10 ℃。

36 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大规模的冷暖平流而造成。

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季节。

37 当rd=1℃/100米,r =0.9℃/100米,则此时的大气层对干空气是稳定的。

38 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低,低纬度地区大,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大。

39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少。

40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

(相似或相反)41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辐射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和绝热冷却。

42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高。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100%。

43 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四个气压带和0°到北纬30°间的东北信风带、北纬30°到北纬60°间的盛行西风带、北纬60°到北纬90°间的极地东风带三个风带。

44 季风以年为周期,海陆风以日为周期。

判断题45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46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47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8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49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50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1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52 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

×53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54 时角表示太阳的方位,太阳在正西方时,时角为90。

×55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

√56 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57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58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59 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很少吸收。

×60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61 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62干绝热直减率:rd=0.5℃/100米;湿绝热直减率:rm=1.0℃/100米。

×63 因为太阳辐射先穿进大气,再到达地面,所以地面上最高温度出现的时刻比空气的要稍后。

×64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65 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66 地面辐射差额最大时,地面温度最高。

×67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

×68 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

×69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70 在赤道和极地都存在地转偏向力,但赤道上没有惯性离心力。

×71 高大山体的迎风坡,云雾往往比背风坡多。

√72 在山区的山谷间,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

√简答题73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14)一,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二,对流层空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对流活动强烈)三,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中。

四,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74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

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冬季最弱。

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75 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异同是什么?一,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基本上在白天发生,是短波辐射,主要为可见光,其次是红外线、紫外线,方向正向地球。

红外线主要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主要被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

二,地面辐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被地球吸收的部分。

昼夜都产生地面辐射,白天强于晚上,是长波辐射,为红外线,方向背离地球。

主要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

76 试述正午北半球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可知在太阳直射点处正午时h最大,为90°;越远离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随纬度的变化:在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φ>δ),随着纬度φ的增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在直射点以南的地区,随φ的增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随季节(δ)的变化:对任何一定的纬度,随太阳直射点的接近,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随直射点的远离,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例如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从冬至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从夏至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φ:观测点纬度。

δ:太阳倾角即直射点纬度)77 可照时间长短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在北半球为夏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有正负)的增大,可照时间延长;在北半球为冬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可照时间缩短。

在南半球为夏半年时,全球随纬度的增大,可照时间缩短;在南半球为冬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可照时间延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