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物信息学_生物信息防伪技术》05
《生物信息学_生物信息防伪技术》05
生物特征防伪技术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生物信息防伪应用
生物识别
人生防伪技术
商品防伪
物品防伪技术
生物防伪技术
生物科技业具有技术密集、节省能源、低污染、 高附加价值等特色,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明星 产业。作为生物防伪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界中 生物特有的、无法仿造和模拟的特性进行防伪 或防伪产品的生产。目前生物防伪技术主要有: 指纹防伪识别技术 眼睛虹膜防伪识别技术 抗原/抗体商品防伪技术 DNA商品防伪技术等。
抗原抗体商品防伪技术是目前正被密切关注的生物防伪技 术之一,最早是由美国生物码公司成功开发出的一种全新 的生物防伪技术,国内也有类似的技术已获得专利。 抗原(antigen)是指一种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 反应的物质。 抗体(antibody): 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 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的免疫球蛋白。 原理:利用抗体对抗原的高度选择性来实现防伪的。
3
保存期长.经保护处理的DNA可在正 常光照中保存100年以上。
DNA防伪技术已经逐渐被采用, 澳大利亚悉尼2000年奥运会就 曾提取著名运动员口腔黏膜上 皮细胞的DNA样品,切取其中 的某一特定片断,将其遗传基 因密码大量复制并用蛋白质保 护起来,混入染料中,再用该 染料染制布料制作2008年北京 奥运会商用标识、标签的防伪。 查验时用特制的扫描仪读取 DNA密码,即可立辨真伪。 2008年北京奥运会商用标识
周代沾土印章背面留下的指纹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批战国末年的秦 简,其中《封诊式·穴盗》简细致地记录了一个挖洞进入 人家的盗窃案件,记载为“内中及穴中外壤上有膝、手迹, 手等各六处。”它表明,至少在秦代,司法人员已将“手 迹”作为作案现场勘查的重要证据之一。 书上记载的唐朝案例:唐明皇期间,他的一个妃子晚上 常被人下药迷迷糊糊带出宫,几次之后,妃子主动向唐明 皇坦白,但想不起究竟被骗至何处。唐明皇心生一计,结 果这位妃子再被骗时,她就用墨汁在案发现场留下了手印。 借助此,案件告破。 国外利用指纹破案的第一例是1892年,阿根廷司法机关 运用指纹,成功侦破了一起谋杀案。
指纹特点
普遍性 唯一性
防伪性
永久性
可接受性
可采集性
指纹特征
指纹特征
150种之多
纹线突然结 束的位置
纹线端点 分叉点
纹线一分为 二的位置
指纹在防伪技术上的应用实例
指纹保密技术
指纹U盘
掌纹及手形防伪
人手掌纹的形成及其特异性与指纹相同。只是在使用时, 因掌纹图很大,可以用作整体分离后的同一认定。有人将 其用做批量商品的防伪,以防止成箱的商品被部分调包, 以部分赝品充真。手掌纹亦可用于通道口安全防范系统。
检验时,需利用带有驱动缓冲液的辨识棒在油墨表面涂抹.接 触到驱动缓冲液的DNA蓝色油墨.受到缓冲液的高能激发后.分 子结构改变,其颜色由冷色系(蓝)瞬间变为暖色系(粉红色), 如图3所示。并在数秒内将驱动液的高能量抵消.恢复原状.防 伪标识又由暖色系还原回冷系.因而具有立即变色还原的功 能.可帮助消费者在购买前方便地分辨真伪。
理论上言之,后者的仿造是不可能的,因为仿造者不了解密码 标志DNA的序列,尝试合成密码标志DNA,其成功的可能性为 1/4300,1/400,而且现阶段的技术也无法人工准确合成长度为300400bp的DNA分子。
2:DNA密码序列破译的可能性极小
DNA密码标志用于商品防伪的实用性取决于其检测的方 便性。DNA多聚链式反应(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创立后, 超微量DNA的检测已成为常规的手段,在临床医学、检疫、 法医学鉴定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DNA密码标志中包括有便于PCR检测的引物序列,经 过PCR反应及电泳分析,根据扩增产物的有无即可判定密码 标志DNA的存在,并因此判定引入了超微量密码标DNA的商 品的真伪。由于PCR检测方法的极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仿 冒者在引物序列未知的条件下不可能从DNA密码标志中单离 DNA而采用尝试法获得任一条引物的可能性也为1/420,成 功的可能性也极小。
指纹身份 识别
眼睛 虹膜 识别
生物识别
人身份防伪技术
抗原抗体 商品防伪
DNA商 品防伪
商品防伪
物品防伪技术
生物身份防伪识别技术
生物测定(统计)学方法的定义: 根据个人惟一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查证或 辨认、识别某个活人身份的自动化方法。 生物身份防伪识别技术包括: 指纹身份防伪识别、虹膜计算机身份自动识别技术、 声纹识别技术、唇纹识别技术、掌纹识别技术、掌背 静脉血管分布识别技术和面相识别技术、气味识别技 术、动态签字识别技术等
DNA防伪技术的技术特征
1.密码标志DNA的设计杜绝了仿造的可能性
作为商品防伪的先决条件是不可仿造,该DNA防伪技术所设计 的DNA密码标志符合该要求。众所周知,DNA是由ACGT四种碱基 随机排列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因而其一级结构蕴含有极其丰富的信 息( 这也是生物计算机的理论基石),用于商品防伪的密码标志 DNA总长度为300-400bp,包括核心序列及DNA的5'端和3'端各20bp 的引物序列,一旦将此密码标志DNA引入商品,则可赋予非生物商 品以生物的基因标志,商品仿造者除了仿造商品之外,必须仿造与 密码标志DNA相同的DNA。
另外,还可以将标志化合物按一定的比例掺混到诸如 日用化学品、食品、饮料、汽油、润滑油、化工原料等产 品中,检测时可由专业人员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定量检测, 这样商品若被假冒或被稀释都能够被发现。
目前抗原抗体商品防伪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 :
(1)采用现代生物学方法分析和破译所采用的具体抗原和抗体并不是 什么难事,而一旦被破译,就会立即失去防伪作用。 (2)采用现代生物学方法完全可以从防伪标识上或商品中提取出所 采用的抗原或抗体,然后大量复制。 (3)由于用于公众的识别方法只能是定性的,完全可以将真标识上的 抗原或抗体溶下分涂到假标识上,轻松地使假标识变成“真”标识。 (4)由于用于公众的识别方法只能是定性的,对于将抗原或抗体掺 在其中的商品,完全可以将假货直接掺在真货中使假货变“真”。
无毒无害特定植物的合成等!
原理是将动、植物的DNA撷取出来,经萃取、剪接、合成等步骤,并 由遗传工程技术处理后再经特殊生产制成。由于DNA的不可重复性, 金邦采用的DNA样本不仅是唯一的,同时也是不可被破译和复制的。 如此以来,就彻底杜绝了假货现象的发生。
金邦内存条采用DNA 防伪技术
DNA防伪油墨,同样也是将DNA密码标志与特殊油墨均匀混合。 并利用独创的高能阶生物变色反应,瞬间能量转换与释放系 统。使显性的DNA防伪油墨具有立即辨识的功能。
指纹防伪
中华指纹技术源远流长,是我国早 于“四大发明”的一项伟大创造, 据实物考证和史料记载,我国指纹 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新石器时代 的陶器指纹画,在汉唐明清时期, 古人关于指纹的运用已相当娴熟。 指纹博物馆展出了古代多件陶 器,在这些诸如民房小瓦、长明灯 盘、盛器等物件上,都能看见一些 清晰的指纹印记,这些指印都是制 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有工匠更 是由此触发灵感,在一些陶器上用 指纹绘制出精美的图案。
3.应用隐蔽灵活,层面广,仿造者难以察觉
DNA是无毒无害的生物大分子,而用作密码标志的DNA 化学量不超过pg级(10-12g),因而用于商品防伪不致 于改变商品的物理或化学特性,甚至可以在商品的生产 工艺流程中直接加至特定的商品之中,这是迄今绝大多 数防伪技术所无法企及的。如饮料、化妆品、药品生产 中掺入DNA标志等,因此这种隐蔽性是仿冒者难以察觉的。 另外,DNA密码标志也可以制成特定标志(如类似于激光 防伪标志)粘贴于商品外部。
(5)公众如何普遍获得检验所需要的特定的抗体和显示剂。 (6)有可能利用其他物质也会发生类似的显色反应。 (7)不能从技术层面防止未被验证的真防伪标识本身被造 假者利用。 (8)不能从技术层面防止附有这种未被验证的防伪标识的 包装被造假者利用。 (9)不能从技术层面防止造假者通过行贿、收买等非法手 段获得这种防伪标识或所采用的抗体/抗原。 由于以上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这种防伪技术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DNA商品防伪技术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又称脱氧核糖核酸, 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 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 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 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 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 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 完成性状的传播。 DNA是由脱氧核苷酸的单 体聚合而成的聚合体。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防伪原理
抗体是一种特定的生物分子,每一种抗体只认识一种 特定的抗原,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抗原和抗体的 关系就像钥匙和锁,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特定的锁。这样 将一种抗原(或抗体)作为隐形油墨印刷或打印在防标识 物或商品的外包装上,检验时采用与之配对的识别抗体 (或抗原)溶液涂抹这种防伪标识,再涂抹显示试剂,隐 形的印刷信息(图案或文字)就会显示出来。
著名的指纹史专家、德国的罗伯特海因德尔表示,公 元前三世纪的中国人常用带色的指尖书写画画,所以染色 的手指接触纸面时,会无意间留下指纹。人们一下子就发 现了指纹知识。接着,利用指纹去签名、盖章,因而由 “指画”产生了指纹技术。 指纹可分上百种图形,每个指纹又由13钟不同形状 的点、线等排列组合成近百个特征点,加之各特点、线 间的位置、分布又不同而使指纹的特异性、稳定性、遗 传性达到所谓“终生不变,万人不同”。所以说,指纹 是公认的个人认定绝对可靠的标志,并已杂一法庭科学 中得到很长时间的应用。指纹作为一种特异的标志,由 指纹自动识别即可达到防伪目的。
视网膜
人眼模型
视网膜防伪
虹膜计算机身份自动识别技术
是美国最先开发的,现已在美国开始实际应用,其原理是利用 人的眼睛中的虹膜的天然纹理,这种纹理就像人的指纹一样, 每个人都不相同,重复的可能性比指纹还要低。由于虹膜比指 纹的隐蔽性更好,所以其身份防伪效果比指纹识别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