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晏子热爱国家,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1、晏子的语言描写。
2、几个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教学难点“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学生介绍晏子与《晏子春秋》,教师视情况补充。
不知大家心目中的外交家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一同来领略古代政治家、外交家晏子的风采。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闻名诸候。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
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
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1、自由朗读。
2、抽读,师生共同评点,明确下列读音和句读:缚(fù)、诣(yì)、曷(hé)、枳(zhǐ)吾/欲辱之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吏二/缚一人/诣王橘/生淮南则为橘今/民/生长于齐不盗3、齐读。
4、一生讲述情节,其他学生评点、补充。
三、读讲课文。
(一)本文主要叙述晏子使楚、舌战楚王的经过。
在写晏子使楚之前,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有何作用?1、找读第一节。
2、学生口译,师生共同评点,进一步明确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齐之习辞者也楚王闻之吾欲辱之为其来也……何为者也坐盗3、齐读,明确本段内容:楚王与臣子的谋划。
4、思考:文章通过什么方法来写楚王君臣的事前谋划的?这与晏子使楚在情节上有何关系?预设答案:文章运用人物对话描写的方法写楚王君臣的事前谋划,这暗示了晏子使楚将遇到来自楚国的阻力。
(二)晏子使楚之初他先看到了一场什么样的闹剧?楚王如何向他发难的?1、找读。
2、学生口译,师生共同评点,进一步明确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吏二缚一人诣王缚者曷为者也齐人固善盗乎3、齐读。
4、进一步思考:楚王的发难表现了他对齐国人的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体现在哪一个词上?预设答案:楚王的发难表现了他对齐国人的轻漫与侮辱。
这种态度集中体现在一个“固”字上。
(三)晏子如何面对楚王的发难的?文章从哪几方面写的?1、找读,明确动作、语言两个方面。
2、思考:“避席”表现了晏子答问时的什么态度?预设答案:“避席”表现了晏子答问时的郑重其事。
3、晏子在答话时先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1)找读。
(2)学生口译,师生共同评点,进一步明确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3)归纳本文“为”的几种意义:做,成为,于(4)齐读。
4、晏子举“橘”、“枳”事例的目的想说明什么?如何理解晏子最后的诘问?(1)找读。
(2)学生口译,师生共同评点,进一步明确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归纳本文“之”、“使”的几种意义:“之”:指示代词“这”(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指代意义),人称代词“他”,结构助词“的”“使”:出使、让、派遣(《梵天寺木塔》):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4)齐读。
(5)思考:如果你是楚王,你该怎样回答晏子的诘问?预设答案:无法回答。
如果回答“是”,则承认“楚之水土使民善盗”,往自己脸上抹黑;如果回答“否”,则承认“齐人固善盗”的荒谬,抽自己耳光。
5、晏子语言中的“橘”、“枳”“、淮南”、“淮北”各比喻什么?运用比喻有什么效果?突出了晏子的什么特点?预设答案:“橘”、“枳”“、淮南”、“淮北”分别比作“不盗之民”、“盗贼”、“齐国”、“楚国”。
晏子运用比喻进行委婉的表达,既获取了主动,又顾及了对方的面子,突出了他的“习辞”。
从思维角度看,这是一种类比推理,表现了晏子的机智。
)(四)晏子使楚只能以晏子的胜利和楚王的失败而告终,文章如何进行交代的?1、找读。
2、学生口译,师生共同评点,进一步明确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3、“笑”是一种什么描写?楚王的讪笑反映了什么?预设答案:“笑”是一种神态描写。
楚王的讪笑从侧面表现出晏子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取得了“使楚”的最后胜利。
)巩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4、齐读全文。
四、讨论思考。
1.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两种答案均可,课文具体内容都有相关依据。
)2.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热爱国家;机智勇敢;“习辞”,能言善辩,语气委婉。
)五、总结本课,试背课文。
1、总结: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
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晏子热爱国家,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还要积累“之”、“为”、“使”等多义词,“坐”、“其实”、“所以”、“固”、“病”等古今异义词和“曷”、“熙”两个通假字。
2、自由朗读、齐读、试背。
六、拓展练习。
阅读《晏子谏杀烛邹》,回答问题: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1、晏子的本意是景公,说他。
但是晏子却以烛邹的姿态出现。
这种以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易于被人接受。
2、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的人。
3、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4、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 ③使诸侯闻之( )5、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主鸟而亡之( ) ②请数之以其罪( ) ③以鸟之故杀人( )④景公好弋( ) ⑤寡人闻命( ⑥为吾君主鸟( )6、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
①诏吏杀之( )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B.命令主管官吏杀他。
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
D.告诉手下官吏杀人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
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走了。
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
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是这些禽鸟却逃走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
B.便把烛邹的罪状诏告天下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
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谴责了一番。
7、结合所学的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
附答案:1、指责、重鸟轻人、谴责、委婉2、“勿杀!寡人闻命矣。
”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3、因为晏子的话已经表明,烛邹犯的过失还不至于被杀头,如真杀了烛邹,那景公就是“重鸟轻人”,会失信于天下人,甚至会失掉民心4、①叫、派②使得③让5、①逃走②谴责③因为④射⑤指教⑥主管6、①B②D③A7、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设计说明1、文言作品教学的任务并非只是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那是古汉语知识教学的一部分;文言作品教学的更重要的任务是“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感悟、分析人物的情感、作品的思想内容;但这种感悟与分析又不能是架空的,必须通过语言文字去品味、理解,即我们常说的“披文入情”,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本设计力图抓住汉语作品教学的特点,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2、文言词汇的教学始终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词汇教学怎样实施?为了优化教学,本设计避免了集中学习、识记的方法,力图吸收语境学的有关原理,在学生初通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指导他们识记字词意义,并适时联系归类,这与初中现代文的词汇教学的一般方法是一致的;为了强化效果,教学结束时又对这部分知识作了简单总结。
3、实践证明,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情发挥教学机智,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本设计没有分课时,没有硬性规定每课时的具体教学内容,便基于上述考虑。
4、本课板书可分基础知识与思想内容两个部分,具体内容见上述设计中的加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