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大圣无名”构思演练_写作技巧材料作文“大圣无名”构思演练河南豆党锋【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扁鹊答道:“长兄治病,是治于病发之前。
由于一般人还不知道自己有病,便觉得他没有做什么事,所以他名声无法传播出去。
中兄治病,是治于病起之时。
一般人对自己病况不以为然,以为他只能治治轻微小病,所以他名声只及本乡里。
而我治病,是治于严重之时。
一般人常见我施行大手术而让病情好转,疗效对比明显,所以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名声因此响遍全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导引】本材料是典型叙事型材料,可从材料中所涉及主要对象切入,分析材料对象感情色彩,推出造成这个结果原因,进而准确审题、立意。
本题可做以下分析:本材料“问题”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他们兄弟三人哪位医术最好,于是扁鹊对三兄弟治病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通过扁鹊分析,特别是从“所以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名声因此响遍全国”中“以为”一词,可以明显看出扁鹊认为“长兄医术最好”。
所以本材料涉及主要对象有“长兄”“中兄”“扁鹊”。
故本题可从以下角度构思:长兄角度:医学有语“防病重于治病”,当问题尚在萌芽状态或刚刚显露,便毫不留情地斩草除根,效果最佳。
否则,在病入膏肓后方动手术、下猛药挽救,迟矣!从此角度可做以下立意:①防患于未然,才是做事最高境界;②预防重于救治;③赞颂技艺高超、品德高尚、不求名利大师风范;④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固然高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高手;⑤向平民英雄致敬。
中兄角度:北宋欧阳修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节不拘,蚁穴不堵,往往会酿成大祸。
二哥是在大病初起之时发现并施治,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只在乡里有名,而扁鹊认为中兄仍然比自己高明。
从此角度可做以下立意:①防微杜渐;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③把祸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扁鹊角度:一般人常见扁鹊施行大手术让病情有了好转,疗效对比明显,所以都以为扁鹊医术高明。
很多人看问题注重表象,不深入思考,舍本逐末,这也是扁鹊医术虽然没有两位兄长高明,名气却比他们大原因。
从此角度可做以下立意:①看问题要看本质;②别被表象迷惑;③我们需要防患于未然,也需要解决问题能力。
综合角度:综合三兄弟治病情况及名声,可有以下立意:①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②成名不是检验成功唯一标准;③对社会评价要有正确认识;④社会要有正确评价机制;⑤现象并非就是本质;⑥过程与人生。
【素材金库】错批一人,误增3亿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1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0。
这引起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注意。
马寅初经过3年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实际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30%,这实在太高了。
于是,他将自己研究成果写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并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发言。
遗憾是,随着“大跃进”启动,党内大奸康生、陈伯达发动了对马寅初大批判,随之将其打成“右派”。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总人口已接近7亿。
1973年12月,在周总理大力倡导下,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提出了一些控制人口政策。
直至1982年9月党十二大才明确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截至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已达13.397亿。
素材点金:科学规律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在批判马寅初同时,科学规律毫不留情地惩罚着愚昧。
中国人口年年月月分分秒秒地猛增着,给国计民生带来了诸多短期难以克服问题。
大医治未病,没有长远眼光必然为病所困。
黄万里,一生反对三峡工程“文革”结束后,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三峡工程被提上日程。
1984年,刚刚摘掉右派帽子黄万里,对中国决策者在没有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情况下就做出修建三峡大坝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
1986年,两院院士张光斗被邀请为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特别顾问,而黄万里则被拒之门外。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
2001年8月27日,黄万里在病重昏迷中喃喃:“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结果他带着无尽遗憾离开了人世。
工程完成后,据统计显示:2010年汛期,三峡工程防洪经济效益达到266亿元;截至2010年底,三峡电站发电量为843.7亿千瓦时,对缓和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电力紧张状况和减少大气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三峡工程被中国甚至世界誉为“盛世丰碑”。
不过,另一组数据显示,2003年陕西遭受50年一遇洪灾;2006年川渝地区出现持久高温大旱;2011年上半年,长江流域大旱导致15个省市受灾,造成497万人饮水困难;2011年6月以来,南方又突降暴雨,造成江苏、浙江、安徽等13个省3657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50.2亿元。
三峡工程因改变生态被推为罪魁祸首。
素材点金:没有哪一项工程成果是有百利而无一弊,对于三峡工程始终毁誉参半。
大江东去,沧海桑田,是对是错,是得是失,能够做出公正判断,唯有历史。
但如果有一天,历史告诉我们当初决策是错误,我们该以怎样心态面对那些当初防“病”于未然无名英雄呢?【佳作展示】大圣无名一考生扁鹊能解救病人于危亡之际,在世人眼里可谓“神医”!但作为医者,当以医德为首,解除他人病痛当然值得称道,而防病治病于未发之时不是更为可取吗?长兄置“一旦成名,则富贵可期”诱惑于不顾,宁愿默默无闻,也要以圣人般仁爱之心“防病于未然”,此等胸怀,不称“圣医”,何人可配?世事往往如此,由于思维狭隘、眼界局限,人们往往不能识别大智、大圣之人,“大智若愚”“大圣无名”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屈原,一个具有清醒政治头脑、长远政治眼光智者,深知张仪游说楚怀王奸邪用心,洞悉“背齐而盟秦”巨大危害。
他奔走呼号,极力阻止,然而,这个楚国最清醒、最有政治智慧大臣,却遭到主流政治集团排挤和冷落。
卓而不群屈原,在满目尽是阿谀奉承和愚妄固陋之徒楚国朝廷里,是那样格格不入。
无奈,智者被赶出朝廷,这不能不说是楚国悲哀,时代悲哀。
北宋王朝,政府机构臃肿,外族频繁侵袭,国库空虚。
王安石,这位大智、大圣者,以超越时代智慧,提出了极具针对性改革方案。
然而这样惊世壮举却被众多朝廷重臣诟病,一场原本可以改变宋王朝命运变革却因反对派层层阻挠、投机钻营小人暗中破坏而以失败告终,这位“防病于未然”大圣人,因“曲高和寡”而受到举世非议和指责,郁郁而终。
刘少奇、邓小平,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坛最清醒智者,他们看到了大跃进巨大危害,他们认识到脱离实际、仅凭满腔热情是发展不好经济,于是提出了一系列整顿经济方案。
然而,这样两位中国发展最可依靠舵手,却被打成了“走资派”,一位含恨蒙冤而死,一位被下放工厂劳动改造。
美玉被视为粪土,绝世良驹被视为害群之马,可悲,可叹!面对这一起起历史事件,我们是否从中汲取了前人“教训”,懂得了该糊涂就糊涂点儿,懂得了委曲求全,懂得了不妨“和光同尘”,懂得了不妨暂时“与淤泥同处一池”?不!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扁鹊大哥,虽“名不闻乡里”,但他坚守作为医生最神圣医德,他才是真正“圣医”!屈原、王安石、刘少奇、邓小平,或明珠投暗,或命运多舛,或饱经风霜,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信念,用卓越才能与绝世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无悔人生。
这些大圣、大智者虽当时无名,但他们用士大夫心怀天下、为民谋利理想和责任,树立了一座座千古长存丰碑!是,“大圣”可能当时无名,但“大圣”之人岂会看重虚名!扁鹊因善于做大手术而名闻于世,社会固然需要这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救世能手,但更需要仁爱天下、不为虚名、防患于未然、求真忘我大圣之人!【点评】开篇引述材料,承认扁鹊确实是“神医”,继而笔锋一转,把目光投向了以圣人般仁爱之心“防病于未然”扁鹊大哥,他虽默默无闻,却坚守为医者最可贵品质——医德,进而提出了“大圣无名”观点。
接着用屈原、王安石、刘少奇、邓小平等事例论证,最后既肯定了时代需要“神医”,同时又指出更需要“圣医”。
文章极具辩证色彩。
意志力量曹卫华上个世纪末,英国牛津大学曾从当年度毕业学生中,选择了50名成绩优秀作为实验时象,对他们进行了长达10年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其中35%人后来在事业上都有不小建树,声名显赫;而剩下大部分人默默无闻,很平庸。
探究其因,原来他们在意志品质方面有巨大不同:成就斐然人,对于自己事业具有热爱激情,执著追求信念,忘我献身精神,即使多次遇到挫折、磨难,仍一如既往毫不动摇;而那些碌碌无为人,则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只是消极地等待着转机有一天能从天而降。
最后,牛津大学得出结论是:人与人之间,强者与弱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差异不在于智力,主要在于意志力量,即所向无敌决心。
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坚持到底,不在奋斗中成功,那就在奋斗中死亡!在作文时怎样选择叙事人称文/计慧君无论是中考作文,还是平时作文,我们发现以记叙文或小说体裁来反映主题居多。
常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作文叙事时选用第一人称好还是选用第三人称好呢?”确实,在写作文时不少学生都会遇到这样问题。
其实,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在叙事时各有千秋,这要看你选择什么样材料,站在什么样角度表现主题更好。
第一人称文章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中所写都是叙述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是叙事者亲身经历事情。
站在叙述者亲力亲为角度去向别人叙说,能使读者有一种亲切感觉,并且,一切都是叙述者以“我见、我闻、我想”身份去写,给读者一种真实感受。
但由于叙事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人和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之内,脱离“我”视野人物、事件、心理等等就不能写进去了。
较之于“第一人称”,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叙事人可以既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也不受生理和心理限制,在作文中可以直接把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可以切换空间,可以描写他人心理活动,使第三人称叙事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但是,“第三人称”叙事不能如“第一人称”那样亲切自然,那样真实可信。
也就是说“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在表现主题上各有优劣,各有优缺点,我们要根据自己作文所要表现主题去考虑了。
比如,我曾要求学生选取一组材料作文,表现当代人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素质和修养,褒奖美德,弘扬真善主题。
同学们在甄别选取之后,保留了这样两个选材:一对青年男女买了雪糕在街上行走,随手把包装纸扔在脚下,一个两三岁、长着大大眼睛小女孩,拾起包装纸,走到十几米外垃圾筒,把它扔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