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化转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王尔德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中译本为例
文化转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王尔德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中译本为例
施秋蕾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使之从语言层面扩展至文化层面,同时也使翻译
策略的选择变得更为复杂。从文化转向的视角分析余光中与钱之德在翻译王尔德名剧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时的策略选择可知,余译以剧本的舞台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归化策略,将异国文化融入目的语文化中;钱
余光中和钱之德显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余 译 以 归 化 为 主 ,钱 译 则 以 异 化 为 主 ,这 主 要 是 由 他 们 不同的翻译目的所决定。余光中在译后记《与王尔德 拔 河 记》中 说 :“ 小 说 的 对 话 是 给 人 看 的 ,看 不 懂 可 以 再看一遍。戏剧的对话却是给人听的,听不懂就过去 了 ,没 有 第 二 次 的 机 会 。 我 译 此 书 ,不 但 是 为 中 国 的 读者,也为中国的观众和演员。所以这一次我的翻译 原则是: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希望我的译 本是活生生的舞台剧,不是死板板的书斋剧。”[4]127 为 了满足舞台演出的需要,余光中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 略 ,力 求 台 词 语 言 自 然 口 语 化 ,充 分 考 虑 了 观 众 的 文
译不以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异域文化特色。译者应在不违背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异化策略,以促进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文化转向;归化;异化;余光中;钱之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3-0096-05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重要的转 折,以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为 代 表 的 文 化 学 派 提 出 了 翻 译 的“ 文 化 转 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自此,翻译 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被置于一个宏大的文 化语境来考察。
收稿日期:2011-11-20 作 者 简 介 :施 秋 蕾(1984 —),女 ,江 苏 常 熟 人 ,常 熟 理 工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助 教 ,硕 士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
96
化心理和接受能力。而钱之德虽然未对自己的翻译 目 的 作 出 说 明 ,其 译 本 显 然 不 是 为 了 舞 台 而 生 。 其 实,巴斯奈特也曾在《仍陷迷宫——戏剧翻译再思考》 一文中提出,“译者的任务是保留原文的不调之处,将 其意义抉择留给他人。寻求深层结构以使译文‘可表 演’并不是译者的责任。”[5]105 她认为译者应当保留作 品的异域特色,让读者或艺术指导自己去发现和体味 剧本的韵味。由此可见,钱之德的异化策略也是有据 可循的。
2012 年 3 月 第3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Mar.,2012 No. 3
文化转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王尔德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两中译本为例
文 化 千 差 万 别 ,如 何 实 现 不 同 文 化 间 的 有 效 交 流 ,是 保 留 原 语 文 化 的 异 质 性 还 是 将 其 本 土 化 ,这 就 涉及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的译者主张归化,有的译者 支持异化。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最初由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95 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 出 ,源 头 可 追 溯 至 施 莱 尔 马 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 年 所 写 的《论 翻 译 的 方 法》一 文 。[1]186-187 归 化和异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策略。所谓归化,是 指“ 译 者 在 翻 译 时 采 用 一 种 透 明 流 畅 的 译 文 ,使 原 语 文 本 对 于 读 者 的 陌 生 感 降 至 最 低 ” ;所 [2]43-44 谓 异 化 , 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当中的某些异 质性,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 。 [2]59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余、钱两个中译 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效果。
一、剧名及主要人名、地名翻译
(一)剧名翻译 一部戏剧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引人入胜的名字,因 此剧名翻译可谓重中之重,不仅要表达清楚作者的用 意,还应迎合目的语读者或观众的喜好。该剧名难点 在 于“ Earnest”一 语 双 关 ,既 表 示“ 认 真 ”的 处 世 态 度 , 又 音 同“ Ernest”,是 剧 中 两 位 男 主 角 给 自 己 杜 撰 的 名 字,而他们爱的姑娘都因为这个名字爱上了这两个一 点也不“Earnest”的花花公子。 面 对 这 一 棘 手 问 题 ,余 光 中 巧 作 变 通 ,将 “ Earnest”译 作“ 认 真 ”,谐 音“ 任 真 ”恰 为 人 名 ,较 好 地 还 原 了 作 者 的 用 意 。 又 因 为“ 认 真 的 重 要 性 ”不 太 符 合中国读者和观众的审美标准,故将其意译成汉语常 用 的 四 字 俗 语“ 不 可 儿 戏 ”,读 来 朗 朗 上 口 ,趣 味 盎 然 。 不 足 之 处 在 于 ,原 剧 名 的 双 关 未 能 保 留 ,只 能 在 文中表明。 钱之德则较为保守,从谐音人名入手,直译为“名 叫 埃 纳 斯 特 的 重 要 性 ”。 此 异 化 译 法 稍 显 冗 繁 ,带 有 异 国 特 色 ,但“ 埃 纳 斯 特 ”对 于 中 国 读 者 而 言 意 义 不 明 ,因 此 接 受 度 不 高 。 最 重 要 的 是 ,原 剧 名 的 双 关 也 未在人名翻译中体现,只在剧名翻译注解中进行了说 明,读者需做一番功课才可了解其中奥妙。 (二)主要人名翻译 因 为 全 剧 围 绕 人 名 展 开 ,人 名 翻 译 显 得 尤 为 重 要。主要人物的姓名绝非王尔德随意杜撰,而是精心 设计的产物,上文提到的 Ernest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因此成功翻译这些人名绝非易事。如果采取异化音 译 ,异 国 特 色 将 被 保 留 ,但 原 文 巧 妙 的 文 字 游 戏 将 会 遗失,甚至还会影响理解。纽马克也说:“虚构的文学 作 品 中 名 字 的 涵 义 依 然 是 个 问 题 。 喜 剧 、寓 言 、童 话
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目的,同一原文由于 不同的翻译目的可能产生迥异的译文。比如戏剧翻 译,有的旨在搬上舞台,有的仅供阅读玩味。The Im⁃ 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是 王 尔 德(Oscar Wilde)最 出色的喜剧,文笔优美流畅,对话俏皮犀利,在文字游 戏 、隐 喻 ,甚 至 是 普 通 文 化 词 中“ 抖 包 袱 ”、藏 笑 料 。[3] 文化要素对于喜剧的重要作用,给译者带来了额外的 挑战。本文将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分析余光中、钱之德 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及各自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