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内容摘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小城镇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有效地克服和避免一些城市问题,有利于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小城镇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缺乏科学的规划,执行规划不力,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建设规模小,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制度性因素,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等问题,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本文基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从小城镇建设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能够推动小城镇发展步伐的各种对策:提高认识,加强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工作,按经济区域合并乡镇,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多元投资机制,增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产业,认真借鉴国外小城镇发展经验等,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各种障碍,促进小城镇逐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意义现状问题对策一、小城镇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小城镇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由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先进的城市, 落后的农村,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结构,这种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不仅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要求冲破城乡壁垒,向外扩张,要求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
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向一元结构迈进,以城促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
小城镇,大战略。
小城镇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途径,也是带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二)小城镇发展可以有效地克服和避免一些城市问题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怎样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防止城市“贫民窟”、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精神压抑、人情冷漠等一些城市病的出现,这是后发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扩容提质”是当前我国城镇发展的主要途径。
大力发展小城镇,可以缓解大中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城市问题,有利于健全城市结构,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
(三)小城镇发展有利于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2005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3%,城市化进程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处于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中央要求要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并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其实这也是城市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核心在工业化,依托在城镇化,关键在协调联动。
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必须做到同步演进,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结构上三大产业融合。
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完善与建设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小城镇发展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从长远看,投资小城镇建设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同样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这是因为:第一,加快农村城市化会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消费水平也将大幅提高。
第二,农民进入城镇,生产与生活,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将发生很大变化。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约为2.8:1,而消费水平之比约为3.5:1。
这就意味着农民转化为市民之后消费水平将提升3倍多。
第三,农民进城建房或购房定居,将有力地带动建材、建筑、装饰、家具、电力、供水、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
同时,也将加强小城镇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本身也会带来投资需求的扩大。
据有关统计,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投资2.5万元,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可带动1.5亿元的投资。
第四,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大大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吸引民间投资,可以明显提高农民消费的商品化程度,扩大对住宅、农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状况,而且也为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五)小城镇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力的治本之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可以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中国农村人口多,转移量大,不可能都到城市里来,这个帐一定要算。
积极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加快和大规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城市压力,它是人口的“蓄水池”、“节流闸”。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后,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作了研究后指出,“一个城市在其规模达到30万人以后,就会失去其规模经济效益。
相当经济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大批的农村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一些工厂、电站、中等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一些能够吸引居民的设施。
”农村人口进镇工作、进镇定居,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就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二、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一)发展迅速,规模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较弱小城镇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建制镇曾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初始创建阶段(1949年-1957年),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首次明确镇是我国的基层政权至1957年底除台湾省、西藏、昌都地区外我国共有3672个镇;政社合一阶段(1958年1981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镇作为一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几乎消亡;过渡恢复阶段(1982年1984年)1982年4月政社分开。
1982年12月4日新修订的宪法又明确规定镇为我国的基层政权;数量增长阶段(1985年1999年)1984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建制镇数量增长迅速,至1999年底镇的总数达19756个;健康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各地的小城镇建设不再单纯追求数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规划建设管理方式使小城镇的质量规模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很多省(区、市)通过实施撤乡并镇、镇镇合并等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提高了小城镇积聚能力。
但是,真正能发挥小城镇功能的建成区面积,普遍没有得到根本性增加,规模过小仍然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后,农村小城镇开始恢复活力,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1979年时,全国建制镇只有2 600个,到1994年末就发展到16 433个,为1979年的6.3倍。
包括县城、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的小城镇已有5万多个,平均每个县有6个建制镇,14个乡集镇。
大约每5.6万农村人口的区域内就有一个建制镇。
⑴1978年全国设有建制镇2173座,到2004年建制镇总数已达到19883座,发展速度以每年681座建制镇的绝对数持续增加,这在世界城镇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2004年全国所有建制镇共吸纳人口20135万人,约占全国6亿城镇总人口的30%,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部分城镇人口分布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007年我国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为7845人,如果每个小城镇平均人口达到1.5万人,那么可以容纳近3亿城镇人口。
相关研究证明,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方能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规模效应的不足,致使城镇功能难以完善。
⑵然而,据有关统计,在2009年4月这个时间点,全国每座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只有1万人左右规模;而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的建制镇还不到1000座,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弱。
(二)分布不均衡,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从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不同时期比较看,到2002年,东部地区建制镇达到8113个,比1985年增长2.7倍,占乡镇比重由1985年的14.5%,上升到54.9%,占全国总镇数的比重41%;中部地区建制镇6207个,比1985年增长2.1倍,占乡镇比重由1985年的8.2%,上升到57.0%,占全国总镇数的比重达到31.3%;西部地区建制镇5491个,比1985年增长2.8倍,占乡镇比重由1985年的5.9%,上升到41.7%,占全国总镇数的比重为27.7%。
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小城镇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十分巨大,主要是作为动力的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
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国内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促进了小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工业稀少,缺乏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大城市周围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分散导致了城镇集聚能力下降;二是资源破坏以及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数量迅速增加,小城镇的发展刚刚起步。
小城镇的建设面临的主要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不足的城市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