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德性培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德性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中众多鲜活的可感知的事件是陶冶个体德性情感的主要来源。

中央8号文件中指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

可见,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

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迫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

对少年儿童的期望砝码往往压在学业上,甚至出现了以学业好代替一切的现象,使得不少孩子在学业上是个佼佼者,在生活上却是一个失败者:拼命学习,缺乏实践,根本不懂得怎样生活。

因此,“快乐地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是当前少年儿童在高负荷、高压力近况下最迫切的心愿。

2、课题提出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德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品德学科教学、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社区德育实践活动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学校、社区、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本土、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德育工作整体化、序列化、科学化。

以快乐实践促成德育生活化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

快乐德育强调从心开始,为德育工作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教育活动模式,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快乐活动的空间,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并加以内化,提升道德修养。

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1、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1)、对道德观念的研究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巴恩斯发表的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伦勃格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报到了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心理学家麦考莱和瓦金斯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与儿童道德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几年后,哈桑、梅以及马勒对儿童品德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儿童的诚实与欺骗的道德品质。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2)、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研究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

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

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线,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换言之,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3)、对儿童行为习惯与德育的联系的研究瑞士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中就阐述了行为习惯对儿童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德育在教育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

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父母和教师责无旁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说:“习惯在儿童的道德培养和教育上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种有效的道德资本,坏习惯就像是一笔偿还不清的债务”。

2、国内研究综述1988年以后,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1988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等德育纲领性文件,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等纲领性文件的活动。

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梁漱溟和杨贤江等对行为习惯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到“习惯使人的性情、气质和社会的礼俗、制度联系起来,成为个体和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桥梁”。

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提到行为习惯对德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对青年一代进行全人生指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可能,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的教育,发展他们的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许多学者致力于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

目前,对品德心理结构的探讨主要有下面的几种模式:内容结构模式:具体有四种表述。

第一种认为品德由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构成。

第二种认为品德由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组成。

第三种认为更进一步认为品德除上述内容之外,还应包括品德方面的基本能力。

心理结构模式:具体有多种观点。

知、行两因素说;知、情、意、行四因素说;知、情、信、意、行五因素说。

智能结构模式:这种结构观认为思想品德由认识能力决定。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尔伯格。

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品德由教育内容子结构和心理品质子结构共同组成。

例如赵翰章等编著的《德育论》就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品德由心理能力、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三个子结构共同构成。

其中心理形式结构由知、情、意、行构成:内容结构由思想与世界观、政治观点与政治态度以及伦理道德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心理能力由认识能力、践行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三者构成。

笔者认为品德内容结构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五个方面的品质,心理结构应由心理形式和心理能力构成,心理形式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心理能力应包括认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总目标: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情趣,形成健康人格,在优化体验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研究内容:1、进行劳动教育,体验劳动快乐。

每年3月或11月份,学校都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诸如植树、除草等大型劳动,其中,2013年3月举行的植树活动和2013年举行的采茶实践活动及2013年9月举行的除草活动,全员参与,有组织,有分工,有检查,切实加强了劳动教育。

通过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取得成果的甜蜜,使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在劳动中获得了快乐和收获。

2、开展环保活动教育。

2013年5月开展了绿色环保实践活动,要求全体学生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从学校徒步到汾口界川,来回四十余里,学生边走边捡拾路边垃圾,塞满了好几只垃圾袋。

通过环保行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还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磨练了学生的坚强意志。

3、班级中开展“人人为教室添绿色”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利用废弃物品作为“花盆”,把“花盆”悬挂在教室向阳的墙面上,在“花盆”中播种,栽培出最美的植物,各个小组展开评比,选出优胜小组。

4、结合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体验中形成健康人格。

5、利用校内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6、建立快乐体验目标层次。

7、构建快乐体验活动体系。

8、形成一系列快乐体验评价方案。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实验前期——准备阶段(2014、1——2014、3)1、选择课题查阅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掌握研究动态。

2、进行学生情况调查,分析学生“体验”现状。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建立研究制度,提出课题管理要求和研究要求。

4、确定研究的目标,做到目的明确。

实验中期——实施阶段(2014、3——2014、12)1、定期举行教科研工作会议,学习实施方案,讨论并修改实施方案,及时反映、探讨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2、进一步拓宽、优化“快乐体验”活动的主阵地。

3、举办学生“快乐体验”活动阶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动。

4、建立学生“快乐体验”活动成长记录袋,搜集各种实验原始材料。

5、举行“我的快乐我做主”学生活动汇报会。

6、教师撰写有关专题论文,做出阶段性总结。

五、课题的组织领导负责人:郑亚华执笔:孙雅倩主要成员:汪健吴文平张良军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各种功能室比较齐全。

学校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校园、社会的实践基地。

2、学校师资力量一般,教师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凭5人。

其中县级骨干教师1人,年轻教师3人。

3、学生生源在山区,留守较多,但比较淳朴善良。

家长素质一般,但能有一定的指导学生进行快乐体验的能力。

4、课题经费有保证,学校有一定经费用于师资培训、购买资料、建立实践基地、奖励研究人员。

《农村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研究报告[摘要]作为德育重要途径的德育实践活动,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探究,产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其模式则是在一定教学理念和思想指导下,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探索出的活动框架和程序。

这些模式,对于指导教师的德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育实践;具体模式;健康发展《农村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25ZDXM022)是由海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2012年1月4日批准立项的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大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项目。

课题立项后,在市教科所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收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效,现报告如下:一、项目的提出(一)研究的背景时代背景:21世纪的中国学校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和德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回归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