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资料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资料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眉县槐芽镇中心小学何玲娟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强调从规范出发,以固定的教条去教育学生,以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传统的学校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德育评价方法、途径单一,缺乏灵活性;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方法提出了挑战。

实践证明,我们的德育工作只有贴近生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德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一、什么是德育生活化呢?1、什么是德育生活化呢?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回顾以往德育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基本特点:把道德看作一种知识,将道德表现为一种观念,以往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知识道德”的灌输教育,而获得这样的道德知识和观念或多或少成为接受学校教育的精英人士的某种“特权”。

课程改革以后的德育大力提倡这样的理念,即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来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需要拓展的是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意愿,而情感的培养、意志和意愿的培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进行。

真正有效的德育就是过道德的生活,陶行知曾写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

”2、德育生活化的目的。

德育生活化要促使道德教育追随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征。

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

道德在生活之中说明道德教育要随着生活的流变而变化,生活具有过程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道德也同样不是静止不变的,它追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

德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教育人过更加“真、善、美”的生活,过有理想、有追求的生活。

德育生活化并非指德育等同于现实生活,不能让教育在生活中自生自灭,如果生活本身就是道德教育,那人们只要“活着”就可以了。

而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使人们去“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使教育高于其它社会生活,学校的德育要成为社会生活进步的先导,引领进步的社会生活,走在社会生活的前列。

3、德育生活化要注重把握生活的整体性。

把握整体性体现在要将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尽可能地整合,而不是等出现道德问题后互相推诿、互相指责,甚至出现教育效果互相抵消的不良现象。

在这个生活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接受道德教育。

两者在生活交往中形成互动,两者都要接受基本道德原则的制约,而不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越于道德之外的状态。

“师生本无一定高下,教学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教训。

”把学生作为单个教育主体来看,每个人的观念、情感、意识、素质是一个整体,就是说教育者要培养学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以及法律意识和素质,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

而当把学生作为整体的教育主体来看,更要引导这个群体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榜样,塑造整体道德形象,从而引领社会的道德进步。

对此,师生只有共同深入生活,把握一定时代道德生活的主潮流和时代道德思想的精华,共同进行修养,才能在道德生活中共同进步。

二、如何实施德育的生活化呢?(一)、武装思想,转变观念。

我们都知道,德育生活化是近年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德育理念,主要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德育生活化,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旧的观念,德育生活化要求德育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

德育并不是离现实很远,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

转变那种轰轰烈烈的活动才叫德育活动,生活中的小事没有德育价值;对学生讲了道理,学生就自然接受其道德要求等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生活化的德育,以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为前提,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处处留心皆教育,时时提醒巧教育。

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又细腻,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灵活运用那些鲜活的材料,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健康成长。

我校的口号是:学校无小事,事事关系着培养人才的大事,教师无小节,处处关系着学生人格培养的大节。

(二)、健全机构,完善管理。

建立完善三线德育管理网络。

成立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实行中层领导包年级制,班主任科任教师包班制。

党支部、行政组、工会一条线,主要负责德育工作的决策方案,指挥督促及协调;政教处、少队部、年级组、班主任一条线,主要抓校级教育和常规活动,负责组织实施,信息反馈: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一条线,落实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

实施“一二一”工程,即一个主战场:课堂;两条主渠道: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教导处——教研组——科任教师;一支突击队:党员、思品老师、少队辅导员、红领巾监督岗。

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贴近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中小学生群体。

(三)不断创新,求真务实。

1、德育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

而人是社会的人,不能生活在真空中。

正因为这样,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

因此,要制定出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要缘于生活。

(1)、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我们既要了解一般学生的一般情况,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思想。

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现状,追根溯源,寻求根本,找到教育学生的结合点。

(2)、德育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年龄实际,不以成年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思想,蹲下身来使他们接受我们的教育。

(3)、德育内容要从社会实际出发,考虑社会这个大环境。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

社会上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

我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用社会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诸如腐败、贪污、行贿受贿等消极、落后甚至是丑恶的现象。

3、德育方式多样化,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

传统的学校德育途径单一,无非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晨会课等主要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这已远远滞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多方面接受信息的来源,我们既要利用传统的德育方式,又要挖掘德育的新途径。

(1)、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

环境育人,学校的一草一木,精心布置的长廊,构思巧妙的板报,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图片、资料等,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校要着力优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康的舆论环境,建立积极身上,勤奋进取,热爱集体,困结友爱的学校生活环境,发挥环境的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自我教育。

(2)、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做教育,它需要三方面的齐抓共管。

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共同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能力。

(3)、发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网络已经深入人心。

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德育教育的新课题,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好坏,提高道德识辨能力。

(四)、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1、坚持思品课堂改革,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1)、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例如,在教授《身边的诱惑》时,老师用收到的手机中奖短信导入,向大家问计,能不能相信它?上《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老师先说出自己的困惑,呈现常在网络聊天时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如“MM”“GG”“W”“PK”、“886”、“东东”等,让学生帮忙解答含义。

结果学生非常踊跃的参与,从此导入新课。

(2)、活用情景教学法,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

只有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所感、有所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学中,创设情境“你会不会接受网友的邀请前去见面”,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教学中,布置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跟父母赶一次集,采访几位摊主和几位顾客,领略市场的繁荣;参与父母购买家庭物资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当一回家,学习生活本领;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写一篇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喜看家乡新变化,感受小康新生活。

布置学生观看国庆60周年庆典,写出感受。

(3)、贴近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

如在教学《合作与竞争》一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学习互助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竞争力现状,并与同伴互助,发扬长处,寻找差距,取长补短,制定学习目标,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成长。

(4)、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教学《消费者的权益》时,组织学生深入市场,观看315晚会。

教学《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时,播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生动画面,我们学生身边捐赠场面来教育学生;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学生自发组织献爱心捐款。

在进行“珍爱生命”教学时,引导学生尤其是女生制定自我保护手册。

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以学生压岁钱、每周的零花钱入手,引导学生制定消费宝典,指导留守学生学会理财。

在有关法律知识教学之后,我们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以法官的身份,依据“学生行为规范”,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公开“审判”(对事不对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