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之作业1景观分析
南湖面积最大,占整个湖面的50%,它的近圆率和圆接近度分别为0.436 和0.722,水面形状曲率变化不大,水面形状比其他两个湖更为接近一个标 准圆,空间呈内聚型。它的水面最长轴约为4 000 m,形状率为0.56 7,说明它的面积和水面最长轴及面积与周长比值较大,水面空间均匀空旷,湖 面对陆域空间的渗透性差,缺少虚实对比,视觉层次感较单调,视觉环境容量低, 景观单调乏味。 北湖的圆接近度为0.577,与南湖相近,但其近圆率仅为0.268,约为 南湖的1/2,说明它的面积与周长比值较南湖小,形状曲率变化较南湖大岸线 曲率变化与曲率组合特点对景观的幽深之美具有决定性影响。北湖既有完整的中 心大水面,又有曲折幽深的湖湾水域空间,可以说北湖是旷湖、幽谷并融,景观 层次丰富。不足之处在于北侧岸线平直呆板,因此在详细规划中应根据形状指标 原理挖湖堆岛,增加岸线长度,提高岸线曲率变化,促进水面向城市空间渗透, 丰富景观层次。 在湖泊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湖泊近圆率越小,形状周长越长,水面岸线相应就越 曲折,空间渗透性越强,空间包容效应越大。同时,水岸曲折的结果可将湖面天 然分割为大小不等的水面空间,这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或景观单元。
景观分析——景观空间分析
景观空间分析内容:景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与空间构型分析。无论是对景观空间要素的 分析还是对景观要素的空间分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一定的景观尺度上,通过对景观要素的分析剖析景观空间结构 与空间异质性,对景观过程给予合理的解释,建立“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 景观空间分析的目的:研究景观的异质性,体现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景观空间形态分析:在“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生态模式下,景观要素可以抽象为一般的点或面(斑块和基质)、 线(廊道)、空间要素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斑块大小对景观能量与养分、对物种的多样性等均有较大影响;而斑块的 形状则影响到生物的迁移、内部种与边缘种的多少;廊道的宽度、形状也影响到多种景观功能。因此,对景观要素面积 大小、周长及形状的空间研究是景观空间研究的基础与重点。 景观空间关系分析:景观空间关系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即景观要素的空间距离与分布。景观空间分布分析是从总体的、 全局的角度来描述景观要素特性的空间分析。景观空间分布可以用各种景观要素(斑块、廊道等)的分布参数定量化描 述,例如斑块(廊道)分布密度;斑块面积的均值、离差、极值等。景观空间分布也可以从确定景观要素分布类型,并 与景观过程建立某种联系上加以考虑。例如研究某一景观上的农业用地的分布型,若是随机型的则说明该生态区上的农 业还属于无序开发状态,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很可能阻止某些景观正常功能的发挥,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景观 空间聚类是研究景观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景观空间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对景观要素的集群性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几个不 同的子类。 景观空间构型分析:注重反应由景观要素构成的景观总体特征。通过研究景观构型,确立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相似与相关 关系。 示例:海南岛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 A居民点 B农田 C林地 ,D园地 E其它 F水域 G草地 从图可以看出,海南岛景观共13935个斑块,分布于7个类型之中.在各景观类型中,草地的斑块数最少,共89个,居民点及工矿 用地斑块数最多,共4372个,其次是农田和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点多是与农田分布一致的,同时,人类开发活动将原 先的大块林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因此林地斑块数也多。草地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部分天然草地是森林植 被破坏后形成的,同时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部分草地已用于热作种植,故草地斑块数很少。
景观分析
基于道路
基于视觉
基于经济
基于空间
景观分析——道路景观分析
一.道路景观概念:道路景观是指在道路空间与其他相关空间上,以道路为对 象,通过适 当的空间划分、景观组合和绿置,实施的人文景观,如设施、广告、雕塑、壁画等的设置 和自然景观如草、灌、乔、花的定位栽植,从而满足对路基保护、行车安全和以“人”为 主体的合求。(道路景观对道路交通安全十分重要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进行景观分析是 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国外道路景观分析概况:欧、美、日发达国家研究现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道路景 的分析规划设计当中,往往集中主要力量去研究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审美主题,以期给道路 的使用者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他们将道路融合到周围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环 境景观,增加人工观,力求将道路设计中的视觉冲击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德国自 20世纪30年代开始修筑高速公路以来,就十分注重研究道路与周围景观的协调问题,并且 在公路工程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道路景观绿化理论。他们早期的研究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着力解决道路与周边景观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主要关注道路本身线形的视觉质量问 题,道路的线形组合问题。 三.国内道路景观分析概况:我国对道路景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983年,我国交通部制定颁发了《公路标 准化美化标准》,即GBM工程,要求道路畅通、整洁、绿化美化,道路景物协调,构成流 畅、安全、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1998年又制定颁发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目 前,已建成通车的京珠高公路湖北段,在长达339km的公路两侧作的总体景观设计以及乍 嘉苏高速公路浙江段的道路景观设计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四.道路景观分析 具体而言,道路景观是由交通设施、配套设道路两侧的景点(自然景点 和人文景点)构成的,如交通设施、绿化、照明、广告、小品、周边景点等。因而进行道 路景观分析,主要是注重道路景观构成的四个方面: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感 和充分遵循 驾驶人视觉特性的基本规律 。①道路两旁建筑绿化、小品、设施等景观要素设计统一考虑 ②道路交通设施系列化、标准化设计③考虑整条道路的风格④道路景观设计时考虑尺度及 空间层次⑥从形状、颜色图符、大小等角度加以考虑⑦考虑各种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景观分析——基于经济分析
经济性是每个景观项目的基本原则,但由于一些投资方和设计者盲目地认为成本的提高与 景观质量的提高、使用效果的好坏成正比,因而舍弃了经济性去追求高成本。然而并非如 此,K.Fukahori和Y.Kubota在对街道景观基本元素的造价与环境质量的提高进行对比研究 中发现,提高景观设计元素的造价,如植栽、路灯、栏杆和铺装等,并不能带来满意度的 提高。相反,市民对于与造价无关的景观元素的形式、材料以及色彩却表现出了较高的敏 感度。从现有实例在看,提高项目成本绝非提高景观质量的完全之策,劳民伤财的景观建 设只会形成更多庸俗乏味的城市形象,并带来社会、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 景观分析的经济性适用原则 强调功能 注重生态价值 关注内在本质 体验一下既经济又高值的景观
景观分析——基于视觉域超过60°时,所见景物便模糊不清。在正常情况下, 不转动头部而能获得较清晰的景观形象和相对完整的构图效果的视域为水平视角约45°, 垂直视角在26°~30°范围内,人们把这个视角范围称为最佳观赏视角,把维持这种 视角的视距称为最佳观赏视距 。 通过研究分析最佳观赏视角,以及维持这种视角的最佳观赏视距来分析自然山水空间中一 个优美景观(如一个山峰、或半岛、或楼阁和塔、或湖畔村落)要在什么位置观赏是最合 适的,在这些位置就应该规划建设景点,提供最佳观赏点。反之,以景区中重要观赏点作 为视点,通过分析最佳观赏视距来得到哪些位置应具有优美的景观以供观赏,在详细规划 中就应该在这些位置加强景观建设或保护原有美景;若这些区域的自然山水缺乏空间景观 层次,在无法改变湖泊整体形状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筑堤堆岛形成大小水面,改造湖泊局 部形态来丰富空间景观视觉。 基于视觉原理的水域空间景观分析—以宁波东钱湖为例(宁波东钱湖风景区水域空间景观 规划从如何提高湖泊风景区视觉景观质量这一根本目的出发,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域空间 形态,同时以观赏者的视觉感受为依据,运用视觉原理分析最佳观赏视距和视角下的山水 空间形态,对观赏点、观赏距离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风景湖泊山水 空间进行梳理,对参与或影响景观构成的要素进行规划控制,提高了景区景观质量,使人 们形成优美的山水景观印象。)
结束语
人与自然的共生互利关系,目的是对可持续 发展的未来传递一种期望。创造优质的生活, 须充分考虑基础性因素。景观分析则是为了 这些基础性因素的完善,协调人与自然的环 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