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美学史题库

西方美学史题库

1三、名词解释单面人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柏拉图的美育观36灵感说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

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

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

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审美态度 38移情说埃斯特惕卡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普罗丁的流溢说生命意志说新感性美是理念说斯多葛派美学stoics公元前4世纪由芝诺(基底恩的)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

一译画廊派、斯多亚派、斯多阿学派。

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

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

斯多葛派的研究重心是伦理德行学。

他们强调人生应该追求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德行,即“顺从自然”。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亦称“逻各斯”、“世界理性”,或称“上帝”、“命运”。

这种普遍法则,即自然的必然性,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

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不可抗拒的。

人只有抑制个人的一切情感和欲望,俯首贴耳地服从命运,“按照自然而生活”,才能达到德行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目的。

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

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是至高无上、普遍存在的,是宇宙一切事物,包括国家和个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

他们认为人们共同1生活在社会统一体中是自然法的要求。

在这里,自然法赋予每个人的理性是相同的。

不论希腊人或是蛮族人,也不论自由民或奴隶,均具有同样的理性,都是平等的,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为地划分不同的等级和国家,是违反自然法的。

应该废除国家的界限,消除等级的差异,组成一个共同的社会,即“ 世界国家”。

斯多葛派关于自然法、世界主义、人类平等和安于现状、顺从命运等观点,对罗马政治思想以及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觉即表现寓教于乐美育代宗教说(1)蔡元培提出;(2)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3)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4)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四、简答、论述题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内涵o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是他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他认为,感觉、想象、书本知识、科学教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可以怀疑的,但只有我是一个正在思维的存在,即理性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真实的。

他把思维、理性看作存在唯一可靠的依据和标准。

他认为,理性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或源泉,是来自上帝的天赋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判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良知良能。

据说每个人的理性都先天地包含一些不言自明的公理,人类的全部知识体系都是由这些公理演绎出来的。

因此只有符合理性的知识才是真理,而真理必然是明晰的清楚明白的。

他对美和艺术的态度,正是从这种理性主义出发的。

--------------P107 “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o(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

(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

(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从古希腊开始到近,对美感的一直是美学的重要课题。

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倾向于主观方面,认为美感是纯主观的产物。

柏拉图认为美感是人的灵魂在迷狂中对理想世界的回忆和凝神观照时产生的欣喜。

19世纪以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学说如费肖尔父子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克罗齐的直觉说、桑塔耶那的客观化的快感说等。

另一种观点则倾向于反映论,早期唯物主义把美感看是人的生理机能的反映。

博克认为美感通过想象来满足人的情欲,仍然是从生理入手的。

达尔文认为,凡动物均有美感。

弗洛伊德把美感看成是人的性本能的升华。

此外,还有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均把美归于人的自然性上。

这两种典型看法,各自都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内中也存在着许多区别。

同时,均有失之简单和片面之处。

美作为对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本性的揭示,在康德看来,审美须遵循合目的性原理,这原理表明审美是无目的的,且不涉概念,能产生愉悦的情感。

许多思想想家、美学家,都谈到过真与美的关系。

2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2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会使得美学研究的内容无边丰富。

既要研究审美客体,又要研究审美主体,还要研究二者的关系以及研究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工艺品以及大量存在的包含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物质劳动的产品。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康德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第一契机从质的方面说,美是主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第二契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第三契机是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第四契机从方式上看,即从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看,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

也就是说,审美对象对任何人都具有必然性,必然引起审美快感,二者之间有必然联系。

总观康德关于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学说,其中揭示了审美现象的一系列矛盾或二律背反。

P212-217 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内涵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把存在区分为两类,一是我以外的世界的存在,这是“自在的存在”,它是偶然的荒谬的,它既独立于上帝又独立于精神,既不可解释、不可知又不可改变,因此它是一种多余的令人恶心的存在。

另一种“自为的存在”即人的自我存在、人的主观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存在。

因为正是人的主观意识才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建立起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人成为绝对自由的、能动积极的创造主体。

他认为人不是物,人的存在不能受任何概念的规定,因此对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选择自由”,人是由自己造就成的东西。

在萨特看来,人的审美活动就是这种绝对自由的创造活动,其目的就在于追求自由,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显然,萨特的哲学和美学具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主义色彩。

P406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主要原因。

1现当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对艺术的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抛弃了传统的美学原则,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行定义的做法。

尼采说:“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分理由的。

”请你结合相关理论及生活实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

它强调,“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

”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

3由此,尼采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都看作艺术品,或者说是在“没有艺术家的情形下所出现的艺术品”,整个世界就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供人们欣赏、观照。

人所以活着,也就在人实现并感受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后获得的美感愉悦、精神满足极大地刺激着人的生存欲望,激发着人的生命冲动,蓬勃着人的生命活力等,人的自我、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显然构成人生存的根据或理由,对人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尼采讲:“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我的和谐,离不开人坦然、愉快地面对自己,包括接受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自我、享受自我等。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人都不能坦然、愉快地面对自己,包括接受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自我、享受自我等,它的和谐还表现在哪里呢?而人与自我的和谐,即人坦然、愉快地面对自己,包括接受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自我、享受自我等,实际上就正以上述人的实现并感受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即审美之维为深刻基础,以这种人生存的根据或理由为深刻基础。

这样,要构建和谐社会,人实现并感受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即审美之维问题便自然被提出来,人实现并感受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即审美之维对和谐社会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对尼来说,世界总是处于无休止的生成变化之中,漫无目的。

人生也是如此,人无法把握世界,也无法把握自身,因此人生是痛苦的,人无法达到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自由。

人生本无意义,“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人生中,须有一种新的美化的外观,以使生气勃勃的个体化世界执着于生命。

”如何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尼采在自然人生中找到了艺术:“艺术不只是自然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

”尼采认为,两种艺术冲动之一的“日神精神”就是个体化、适度、形式、美、幻觉的领域,他说:“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不谐和和音化身为人――否则人是什么呢?――那么,这个不谐和音为了能够生存,就需要一种壮丽的幻觉,以美的面纱遮住它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日神的真正的艺术目的。

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它们在每一瞬间使人生一般来说值得一珲,推动人去经历这每一瞬间。

”不谐和音本是一些尖锐刺耳的声音,尼采用它们来比作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生,但是它们诉诸人的感官以后却形成一种期待的壮丽的幻觉,尼采认为这就是美。

为什么说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1、美感的产生以人类诞生为前提,而实践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42、在实践中超越了动物,人有了人性,有了人的本质力量;3、在实践中人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产生了美感试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