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概说》,回答下面问题:
1、诸子在文中指哪些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阴阳、儒、墨、名、法、道
儒: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 思想核心---礼;理想人格核心—仁;重要思想---义 孟子 荀子
《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学者。 1、孔子的生平经历:先祖是宋贵族,父叔梁 纥是奴隶主的下层。 “少也贱”。当过“乘田”“委吏”,“博学多能”。一生困厄, 致力于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孔子的影响: 韩国:尊孔崇儒基地有232座 日本:尊孔子为“先儒孔宣父” 越南: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3、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变化: 子贡使孔子由普通贤人变为超级贤人 孟轲、荀况使孔子由贤人变为圣人 董仲舒们使孔子从不得志向的圣人变为“素王” 王莽等使孔子由“素王”变为通天教主。 4、真实的孔子— 实际的教育家;不得志的政治家、专研道德的伦 理学家。
学习第二则: 1、长沮、桀溺是怎样的人?他们对孔子的态度是怎 样的? 隐者。躲避世道的纷乱。嘲讽、瞧不起。 2、翻译孔子的答话并体会其内涵。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 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 参与变革了。 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知会跟 世间众生在一起。(告诉长沮、桀溺等自己知会生活在世间众生 之中) 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以为天下没有德政— 假如天 下有德政或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 (告诉长沮、桀溺等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 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4、词类活用: (1)孔子下(名作动,下车) (2)不仕无义(名作动) (3)欲洁其身(使动) (4) 而乱大伦(使动)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异同? 同:都对混乱污浊的现实社会有强烈的不满。 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 他们属于避世之人。 桀溺:天下换乱如洪水滔滔,你没法改变它,所以不如 避世; 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勇于匡救天下的责任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惊人执著。
#13. .#14.
有人认为老人是说他自己;有人认为是丈人责备子路; 有人认为是批判孔子。#12.
文中“丈人”还有哪些行为?如何理解“丈人”的这些为? 植其杖而芸 对孔子师徒的不以为然。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从丈人的角度:是丈人有意让子路看看他宁静的田园生活和 家人团聚的温馨。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的思想观点,以热 情打动子路的心,让他放弃周游入世. 从孔子的角度:让儿子拜见子路,说明老人知道长幼之间的理 解是不可废弃的; 但隐居躬耕,又说明了他废弃君臣之义。按孔子的观念, 君臣之义也是不应该被废弃的。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准则。
文中“丈人”的身份是什么? 他与孔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隐者。 主张:消极避世,认为社会混乱无法整治,还是回归田园去 自力更生,洁身自好 . 子路: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 其废之? 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 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主张: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切可能而去 整治天下
学习第五则: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 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 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 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1掌握下列通假字。 (1)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 (2)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 疑问。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学习第三则: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dài) 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 )之,不得与之言。 1、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 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2、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3、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 子没能和他交谈。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 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 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 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 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 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 言行
2、重点虚词“而”: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 表修饰
(2)而谁与易之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表并列 (4)已而、已而 (5)杀鸡为黍而食之 (6)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罢了
表承接
表转折
3、古今异义词: (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 (2)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3)不仕无义:古::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1)。子路问 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 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 (4)之。见其二子 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 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 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学习第一则:
思考: 1、仪封人认为孔子是怎样的人?用原文段的语句回答并 翻译。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 )之(5)?且 而与其从辟(6) (bì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yōu)而不辍(chuò)。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