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郑州晚报2017-05-30 09:13:18分享到: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在郑州地区,“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抗日爱国局面随即形成。
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于1937年12月迁驻郑州。
1938年6月,侵华日军一部沿陇海铁路东段西进侵犯郑州,国民党军队在郑州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暂时挡住了日军。
1941年,5万多日军先后在中牟、京水、荥泽口等地集中进犯郑州。
1941年10月4日晚,日军占领郑州。
1941年10月底,国民党的河防部队对盘踞在郑州的日军进行强攻,收复了郑州。
日军驻扎在邙山头,和中国军队形成对峙局面。
抗战期间,郑州地区的中共党组织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抗日斗争。
1944年9月,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队挺进豫西地区,建立了嵩山、箕山两个专署以及巩县、荥阳、登封等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8月,豫西八路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向日军大举进攻,先后攻克密县、登封等县城,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郑州究竟发生了哪些事件?请随我们来……一、日本人与“中国芝加哥”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把郑州建设成为芝加哥或国际商贸城,一直是地方发展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追其根源,日本人因其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早在1920年即认为郑州可以成为中国的芝加哥。
日本势力染指中原,亦可追溯于此。
清末民初,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商贸等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北以及山东一带,在河南较少。
从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一直觊觎郑州,不断有日资集拢而来,日本的特务组织也经常流窜郑州秘密调查,在日本人的眼里,郑州成为中国的芝加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铁路兴起前,郑州的城区面积仅2.23平方公里,人口不过2万,县城以北53里可通黄河水运。
1905年与1909年,平汉铁路和汴洛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相继通车,此为郑州一飞冲天之始。
通过平汉铁路,郑州可北达北京,南抵汉口,连接长江水路。
通过陇海铁路向西至观音堂(后至西安等地),向东经徐州北上,通济南、青岛、天津,南下可达浦口、上海,由徐州继续东行即达海州大埔港出海。
因为铁路,郑州逐步发展成为华北地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及工业品的转运中心,各省甚至各国商人皆来此做生意。
日本人何时开始青睐并投资于郑州,这个问题也许难以详加考察,但日资对郑州的热情似乎超过其他国家。
在洛潼铁路的修建上最能反映此事。
汴洛铁路修建时,河南巡抚陈夔龙建议修洛阳到潼关的铁路,河南士绅为此决定自办,以免路权外溢。
1908年公举刘果为总理,袁克定、王祖同为协理,成立河南铁路公所(洛潼铁路公司),并合海外留学生,在全省范围内劝股募集资金。
但随着清廷垮台,刚开工一年多的洛潼铁路在动荡中暂告停工。
1913年年初,洛潼铁路被正式并人陇海铁路干线,划归陇海铁路总公司管理。
在随后的几年中,洛潼铁路的修建遇到了资金问题,这时日本人看到了机会,向北洋政府建议,由其承修洛潼铁路,时为1918年。
在此前一年的1917年6月,日本人岛田万之助,在郑州福寿街开设私人医院。
福寿街是郑州市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位于郑州火车站东,全长685米,宽50余米。
福寿街自1904年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郑州火车站建起之后,福寿街一带迅速发展成为商贸区,福寿街两侧的客栈和货栈林立,成为商业性街道,至1915年,商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当时,有一家棉花商行老板的生意在福寿街上非常兴隆,这个老板同情穷人,乐善好施,在郑县商会的支持下建立了“祈寿堂”来接济无家可归的人。
在给福寿街起名的时候,郑县商务会长荆丙炎取“祈寿堂”之意,将此街定名为福寿街。
至1935年,福寿街一直是以棉花市场为主,后来,一批诸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海外烟草公司进驻福寿街南段,当时的福寿街很是气派,并有巡警维持治安。
文化大革命时期兴起改名风,福寿街改名为胜利南路,1983年又恢复原名。
清末民初时,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排外情绪比较严重。
1919年(民国八年)4月,比利时人克白黎于郑州陇海路十七号私设无线电台,6月,交通部为抵制外人占夺中国电信权,特函示陇海铁路督办令其撤除。
郑州市场上的日商如三井、日信、武林、安部、铃木等洋行专门从事棉花购销,贸木、三宜、高田、黄泰、大仓、汤浅等洋行从事皮毛、杂货生意,生意相当兴隆。
上海《民国日报》曾对日人经营郑州的热情有如下报道:各国富商已有人筹划经营,其中最为热心者则为日商。
……据中村一郎、山本明道、中藏野之助三人之意见,则谓将来郑州之大发展,仍须黄洛河运之力。
中村等在郑州小住十日即行到汴,与谢交涉员晤商一切。
并闻中村对于荥阳之矿苗,尤称赞不止。
传言该商人已在郑州购得地皮二百余亩,尚恐不确也。
1922年3月31日,北京国民政府总统徐世昌发布《大总统令》,宣布派张凤台兼督办河南郑县商埠事宜。
原本开埠有“以杜外人觊觎”之目的,但在河南督军赵倜谋求开埠的多年时间里,竟一直秘密与日人商谈以商埠为抵押品借款之事。
1919年8月23日至11月18日,河南督军赵倜等先后秘密与日本东洋拓殖会社签订借款合同。
借款经手人为河南督军赵倜、财政厅长郑焯,债权人为日本东洋拓殖会社。
借款总额为100万日元,折合银元为55万元,实收额47万元,年息13%。
由河南省公署与东洋会社共同组成河南东豫实业公司,承包郑州商埠地建设,开封自来水及黄河以南矿山采掘和铁道建筑等。
不难看出,一旦借款条件正式兑现,不仅郑州为日本人掌控,恐怕河南的大部分也将沦为其殖民地。
商埠借款之事发生在1919年的8月,正值反日情绪高涨的一年。
事件披露后,激起郑州和河南全省多地民众的强烈反对。
1920年(民国九年)11月16日,郑州各界3000余人举行国民大会,反对赵倜以开放郑州商埠为抵押条件向日本借款300万元。
1921年,河南省公署又继续向对方借款32.5万日元。
开封《新中州报》很快就披露了此事,激怒了郑州、开封、洛阳等地民众,各地先后举行国民大会,反对赵倜盗卖郑州。
1922年5月,赵倜被冯玉祥打败,借款之事遂无下文。
至1927年冯氏集团再度入豫时,因强烈的排外情绪及严重的军费紧张问题,冯部在向郑州日本棉花支店借饷五六千元被拒后,将该店8000元价值的货物没收。
1922年,郑州全城约有300名外国人居住,其中有铁路技师15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居多,日商约有30~40人。
也在1922这一年,经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设立日本驻郑州领事馆。
二、日本驻郑州领事馆1922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在郑州设立日本驻郑州领事馆。
1927年,冯玉祥再度入豫并任河南省主席,因军费紧张,冯部在向郑州日本棉花支店借饷五六千元被拒后,将该店8000元价值的货物没收,造成关系紧张。
冯玉祥取消了日本驻郑州领事馆。
1933年,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恢复,日方将馆址选定在东三马路80号院。
在此之前,领事馆设在福寿街109号开馆,领事田中庄太郎。
“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上下反日情绪高涨,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恢复后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就在那一年的10月4日,郑州商界召开对日经济绝交万人大会,提出不与日人做生意,对买卖日货者处以极刑。
全城还下半旗休业半日,以示抗日决心。
不久,在郑州的三井、日信及其他日商侨民连同领事馆成员共计20人离开郑州。
1934年,北京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运动,郑州的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游行示威,迫使领事馆再次关闭撤离。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郑州扶轮中学教员段超人等联络中正、中原、明新等中学组成郑州市学生联合会,发布宣言,要求政府抗日。
郑州掀起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23日,在北京南下学生串连下,郑州各学校师生在陇海体育场集会,参加者上万人,举行盛大示威游行。
31日,中正中学学生张璋联络各中学2000余名学生占领车站并进行卧轨斗争,要求到南京请愿。
1936年1月1日,领事馆再次恢复,改名为“日本驻郑县领事馆”,选定东三马路原美孚煤没公司地址为领事馆。
当时的领事是佐佐木高义,武官增田繁雄。
日本驻郑州领事馆一直隶属于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总领事名叫三浦,先后入驻郑州领事馆的日本人有:负责社会调查的平山勇、小德林一;负责文件处理和交际的大轮知博;负责情报收集的宾中隆博;汉语翻译昌山正一、罗发森(华人);武官增田繁雄、成田贡;负责商务的松井益太郎以及山田勇、大泽重英、山野宗松、成相一郎、饭山定雄等人。
还在1935年10月15日,原日本驻汉口领事馆秘书新任郑州领事馆佐佐木偕馆员平山勇、永山田专一、昌山正一等到达郑州,以福寿街132号为临时办公地,10月21日,他们还会见了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
据河南史研究人员徐有礼的统计,1934年3月到1935年9月,日各类人员以各种名义到郑州、开封、洛阳一带浏览观光、考察商情的接近60人次。
其中,1934年10月21日至30日,日本人八谷实在翻译帮助下,在郑州、开封一带窥视地形要塞时,被当地民众逐出郑州。
1936年下半年,日本为全面侵华暗中积蓄力量,在中国各地增设大量特务机关,重点就在黄河南北。
当年夏天,由日本驻天津的驻军策划,日本人志贺秀二、田中教夫、山口忠勇奉命来到郑州,在大同路通商巷9号百花银楼后院,以“文化研究所”的名义作掩护,设立特务机关,在豫陕甘三省收买汉奸,收集情报,一时间特务活动极为猖獗。
1937年8月9日,以“外交”之名,行庇护违法活动、参与贩运毒品、配合掩护特务间谍开展活动之实的日本驻郑州领事馆,终于在“七七事变”爆发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降旗闭馆,偷偷撤离郑州。
早在当年1月,河南当局曾成功破获了一起郑州日本特务机关案,确认日本驻郑州领事馆同日本天津驻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缴获了大量机密文件,其中包括:策动河南黄河以北各县独立的计划;勾结土匪,供给枪械,预谋暴动的活动方案;编印造谣迷惑民众的反动口号;搜集到的中国军事秘密文件、地图等;组织特殊无线电班,妨害或窃取中国电讯的计划和活动等。
这起间谍案涉及的情报都是通过领事馆传送出去的,而且领事馆注意到任何不利于该间谍机构的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该机构让其作出应变。
这充分说明日本领事馆其实是日本间谍活动的庇护所。
在大量的确凿证据面前,日方被迫承认其活动非法,并表示道歉。
领事馆从事特务活动的消息披露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强烈要求,严肃处理有关人员。
1937年1月2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向日本大使馆提出了强烈抗议,并于当月的31日,枪决了汉奸赵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