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别诗复习专题

送别诗复习专题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BCA教学案
主备人:张艳梅
学习目标:
1.背诵《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送别诗。

2.复习、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3.运用相关知识鉴赏送别诗。

B案
一、默写
春夜别有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送魏万之京
李颀
送友人
李白
1.花间一壶酒,。

据别邀明月,。

2.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3.永结无情游,。

将进酒(李白)
C案
一、送别诗相关知识回顾(看新授课学案)
1、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2、送别诗的感情类型大致有:依依不舍之情、表现真挚的友情,对友人的鼓励与安慰,别后的思念之情。

3、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
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四、拓展鉴赏
1.【长春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指蟋蟀。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4分)
2.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本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3.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颈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尾联没有扣住题中的“送”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A案(做好笔记,积累重点)
送别诗答案
1、(1)【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2)【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2、(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3.(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

(2分)虽不免有离愁相扰(1分),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

(1分)
(2)不同意。

尾联回忆被贬黄州,初经此地时内心的孤苦与凄凉。

这些回忆是因送别场面而引发。

(3分)两相对比,更显友情之深厚,感慨之深沉。

(3分)
同意。

本诗是送别诗,而尾联却同忆去年被贬时的情景,未能扣住送别。

(3分)送别诗一般在结尾直抒胸臆,而此诗的尾联却是回忆往事,表达的情感与朋友相送之情似乎不符。

(3分)
5.“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