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卫星运行时间(两. 三位数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在交流估算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确定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通过与笔算结果的对比感受到估算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笔算三位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方法类比法教具准备直尺.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 圈.10 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旧知铺垫(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5 圈. 10圈需要多少时间?(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2.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2)列出算式表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114×21= (分)(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学生1:比2000分多学生2:比2500分少(4)具体计算: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114×1=1142280+114=2394解决方法2:114×21=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解决方法3:1 1 4× 2 1----------1 1 4……114×12 2 8 ……114×20-------------2 3 9 4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3.试一试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①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312×54②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1.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2."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 3. 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六. 板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
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
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接着让学生帮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从而使得已学的竖式计算方法得到复习和巩固,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
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小精灵儿童网站]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1_、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_在"_交换律"_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_交换律"_"_是什么"_,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_怎么办"_和"_如何解决问题"_。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_做数学"_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_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_,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_ 2_、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_(1_)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_(2_)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_生活现象"_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_7_(3_)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_圣经"_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并不是按原教材在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四节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_3_、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_在"_教学要求"_中,增加了"_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_的内容;在"_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中,专门把"_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_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_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_,"_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_。
_(1_)创设生活情境,激励探究欲望。
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_变与不变"_的眼光观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消除了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新知的获得切实做好了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又达到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诱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