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郑州市二模理科数学试卷分析及建议
2014年3月30日
I.总体评价
2014年郑州市二模理科数学遵循课程标准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试题科学、规范。
与去年的二模相比,在结构和难度上没有明显的变化,难度稍微简单点。
主干知识在选择题中顺序改变。
试卷在选修模块的考查更加突出定义理解,对新增内容的考查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试题类型趋于稳固,总体一句话小题不简单,大题不难。
许多学生反映,以前不怎么重视的题都出现了,刺到了部分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的内心深处。
导致小题做的很不好,大题还算ok。
一、注重全面考查
2014年郑州市二模试卷中各种知识点题型起点较高、较综合、不易入手,多数试题源于教材,但考查较深入,强调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又注重考查知识间的紧密联系,第(2)、(4)、(6)、(8)、(9)、(13)、(14)题分别对复数的模及计算、函数的奇偶性、线面的位置关系、三角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线性规划、三角函数、排列组合的计算等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进行了考查。
试卷注重考查通性通法,有效检测考生对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情况,第(5)题考查利用组合体的三视图求体积,许多学生都把上面那个图形当成了三棱锥而出现了错误;第(10)题考查圆锥曲线的性质求面积,但却与正余弦定理相结合;第(1)、(3)、(7)题分别考查了新课改中增加的全称命题、程序框图、线性相关,更加强调对新知识定义的理解,更加的贴近实际操作;;第(10)题考查圆锥曲线的性质求面积,但却与正余弦定理相结合;;第(11)题考查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有点难度;第(15)、(16)题考查了函数的知识,研究函数图象在解题中的巧妙作用,很难繁琐,技巧性很强;第(12)题考查了新定义下的曲线方程,很难有思路,有思路也没法下手。
解答题相对而言比较平淡,跟去年变化不大,第一题跟去年的二模一样,考的都是数列,难度相近,都是通解通法。
第三题考查概率,是以今天的郑开马拉松为背景,题目很长,难度中等。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的考查较以往变化不大,但不易得满分。
二、强化思想方法
2014年郑州二模卷中试卷突出考查数学本质和考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第(3)、(5)、(6)、(7)、(9)、(15)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第(7)、(9)、(12)、(15)、(16)、(21)、(24)题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第(10)、(15)、(16)、(21)、(23)题考查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第(4)、(19)、(20)、(21)、(24)题考查了分类讨论与整合的思想。
三、重视知识联系
2014年郑州二模卷在知识的交汇处设计试题,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3)题在考查命题时同时考查了复数的概念和代数运算;第(7)题在考察相关关系的同时,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第(16)题函数的性质和方程的知识相结合;第(21)题将函数、导数、方程和不等式融为一体。
四、突出能力立意
2014年郑州二模卷突出能力立意,综合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如第(2)、(15)、(19)、(20)、(21)题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第(5)、(6)、(18)题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第(3)、(18)题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第(19)题考查了数据处理能力;第(7)、(12)题考查了
创新应用能力。
II.试题知识点分布及难易程度
III.建议
参加考试时,第一是“准”,然后才是“快”,“灵”,如果失去了“准”的支撑,再“快”、再“灵”也毫无意义。
提倡解题“力求一次成功”。
如何养成“一次成功”的解题习惯呢?
(1)审题要准。
速度不宜太快,最好养成两次读题的习惯,第一次为泛读,大致了解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第二次为精读,找出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切实做到不错审、不漏审。
(2)算理要清。
要明确解题过程中每一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要明确这样算的道理,这种运算的条件是否具备。
(3)跨度要小。
解题过程的步与步之间衔接要紧密,不能跳步。
不能以心算口算代替笔算;更不能仅以图形代替逻辑推理。
(4)考虑周全。
遇事不能想当然,不能大意,更不能丢三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