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今诸生学于太学[16],县官日有廪稍之供[1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1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19]。

余朝京师[20],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21],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22]。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23],岂知余者哉!
[译文]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
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词解、翻译及要点简析
17、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诸:各县官:朝廷廪稍:官家供给的粮食遗:给予,赠送
馁:饥饿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送来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
18、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诗》《书》:指各种书籍
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
1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之:指太学生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
20、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宜:应该于:在诸:之于
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象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然后才能看到。

2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其:他们的,指太学生非…则…:不是…就是…天质:天资
之:助词,取独,不译。

卑:低下
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心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2、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流辈:同辈的人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

2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以:凭借谒:拜见撰:写以为:把…当作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我到京城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

24、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辨:同“辩”夷:平和
同他论辩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

他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

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

25、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亲:父母之:的
以:来之:代马君则
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朱元璋称他为
___________刘基称他为___________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___________
(2)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__________
(3)无冻馁之患矣__________________
(4)非天质之卑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我赞成“中有足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的含义是什么?
1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宋学士文集》宋濂“开国文臣之首”“当今文章第一”
2.(1)指朝廷;国家供给的粮食(2)夏衣;给予(3)饥饿;忧患(4)天资,人的智力;低下
3.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4.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5.“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7.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8.(1)“日有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对比;(4)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9.(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10.“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11.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

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12.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3.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14.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

15.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
上联:昔日宋景濂下联:今朝太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