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版)
2011 年 5 月
在他的专著《历 史 向 自 由 的 诗 意 敞 开———〈故 事 新 编〉诗学研究》中提到了《故事新编》采用了电影的 蒙太奇艺术。
这些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 明显缺憾与不足: 一是有大量空白尚未涉及,如诗 歌、散文( 我们把它们也视为不同于小说的艺术样 式) 对鲁迅小说的渗透,以及诗歌、散文的艺术因素 渗透进鲁迅小说中后对鲁迅小说艺术所形成的魅力 具体表现在哪里,而鲁迅小说又是如何借助这些因 素形成自己的诗性品格和聚神凝气之意境的,等等。 目前学界基本没有涉及。还有,即使已有所研究的 艺术种类,也有众多的问题,如传统中国画的空白理 论、戏剧的分场结构、动作性规律、电影的画外音技 巧等等是否影响到了鲁迅小说等等,也都尚无人涉 及。这也就为我们对鲁迅小说进行跨艺术的研究显 示了努力的一个方向,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方向。二 是研究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简单的比附现象。其比附 性主要表现在: 或拿鲁迅小说的一些特点去套用其 他艺术种类 的 技 巧,或 拿 其 他 艺 术 种 类 的 规 范、形 式、技巧去框 套 鲁 迅 小 说。 如,用 音 乐 的“赋 格 ”模 式来框套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 用鲁迅小说的场景 描写、景物描写甚至人物描写去框套绘画的色彩、色 调模式,等等。这些研究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 义,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用新的视野对鲁迅的小说 进行新的研究,对其艺术的魅力进行相应的、具有新 意的阐述,从而收获新的研究成果,但,所付出的代 价却是十分沉重的。由于小说,包括鲁迅的小说与 绘画、音乐等艺术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它们毕竟分属 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各自具有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 艺术优势与规则,如果硬性地进行“比附性”的 研 究,则只能采用两种蹩脚的方法: 或生搬硬套,或削 足适履,完全的吻合是不存在的,这正如一棵树上不 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即使两类艺术使用 了同一种感性材料,它们也是有区别的,正如黑格尔 曾经指出过的一样,文学与音乐虽然都用同一种感 性材料,即声音,“不过这两种艺术的声音的处理方 式以及在表现方式上却仍有极大的差别”[1]340 。所 以,比附性的研究虽然能有所收获,也十分便捷,但 却不仅无法深入地研究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深层契 合的机制、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生动魅力,而且,即 使是一般艺术形式上的研究也难免捉襟见肘。这也 就启示我们,在具体的跨艺术研究中应该尽量避免 此种方法的弊端,而从更为有利、有理的角度展开研 究,从更为深层的契合中探讨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 的 关 系。 三 是 研 究 散 乱,不 够 系 统,往 往 是 一 鳞 半 ·106·
就诗歌( 包括中国诗和外国诗、古典诗和现代 诗) 和散文( 主要是中国古典散文) 来说,鲁迅自小 即学习,长 大 后 又 长 期 浸 淫 其 中,且 至 死 未 见 其 间 断,更何况,由于自身的人格气质和对中外诗歌的长 期濡染,鲁迅在文艺创作的本质上是位诗人,但他写 新诗不能,写旧诗又不愿,他的诗人才情只好用之于 其他文体的文学创作。这影响于他的小说,就形成 了他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小说的诗性叙述特 色,这一特色鲜明地体现在小说中“诗性人物”的精 心设置和“诗性情感”的巧妙利用上。鲁迅这种“以 诗为文”的写法,形成了小说浓郁的诗意,开创了影 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散 文创作方面,鲁迅也是最杰出的作家,他的散文诗、 回忆性散文都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精 品。至于他的杂文更是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提到 了人学和史诗的高度。而这方面的素养也当然内化 为了他小说的艺术内容,所以,我们在阅读鲁迅小说 时,总感觉鲁迅小说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小说有些不 同,甚至感觉到有些不像小说。它们有的结构松散, 有的没有完整的故事而只有一个个的场面,有的笼 罩于浓浓的情绪之中,相较于小说,它们似乎更接近 于散文。美国学者李欧梵在研究鲁迅的小说创作时 就认为: “1922 年所写的五篇: 《端午节》、《白光》、 《兔和猫》、《鸭 的 喜 剧》、《社 戏 》,读 来 像 散 文 而 不 像小说,当然最后一篇《社戏》作为抒情散文是绝妙 的。”[4]52 不仅这几篇,大多数鲁迅小说都有这种“散 文化”倾向。鲁迅似乎也注意到了他的小说与一般 所谓小说的不同,在《呐喊·自序》中他称自己的小 说为“小说模样的文章”,到 30 年代的《南腔北调
二、鲁迅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及对其小说创作的 影响
孙郁先生在《鲁迅藏画录》中曾经写道: “看鲁 迅,文字上给我们以不小的愉悦。我猜想其中也融 下了绘画者的灵魂。似诗、似画、似曲,这就是他的 艺术。用一种单体的艺术形态解剖先生,终究是少
许祖华,等: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了点什么。”[3]3 的确,研究鲁迅这个人,不能只从一 个方面展开,应当将鲁迅其他的艺术活动也一并纳 入我们的视 野,如 此,我 们 的 认 识 才 有 可 能 更 为 全 面,也才可能更有深度地去研究鲁迅的小说,也才能 使我们对鲁迅的小说进行跨艺术的研究有一个实实 在在的基础。这不仅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更是一 个现代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与艺术史中应当密切关 注的问题。
终其一生,鲁迅虽然主要是以一个文学家的身 份从事各种活动的,他成为文学家的基础是他的小 说,他的《呐喊》《彷徨》更是奠定了他的“中国现代 小说之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之父”的崇高地位。 但是,作为一名具有超强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艺 术大 师,鲁 迅 在 创 作 小 说 之 外,还 以 学 习、参 加、研 究、介绍、评论、编辑、出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其他多 种艺术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 “就诗的表现方 式来说,诗显得是整体艺术( 或艺术的总汇) ,所以 在诗的领 域 里,其 他 各 门 艺 术 的 表 现 方 式 也 用 得 上。”[1]20 这里的“诗”并不仅仅指文学的一种体裁, 而是指“语言的艺术”即黑格尔所谓的“一般的诗”。 黑格尔虽然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得出的关于文学的表
正是基于国内外学界在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方 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鲁迅小说重新 进行跨艺术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应该立足于填补 该领域中的大量研究空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 应该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填补空白的研 究中努力提升研究的空间和层次,把研究的重点从 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表面上的关系转到鲁迅小说与 其他艺术深层的契合点上,从鲁迅小说的艺术本质 与其他艺术本质的一致性,鲁迅小说的艺术效果与 其他艺术效果的异曲同工中寻找鲁迅小说的魅力, 并坚定不移地将以前此类研究中简单的比附性研 究,提升为探讨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相似或相同的 美学追求的高度上来,在这样一个高度上,进一步研 究其他艺术渗入鲁迅小说给鲁迅小说、乃至中国小 说带来怎样的新的美学特质。同时,高度注意系统 化的研究,将每一种艺术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观 照鲁迅小说,而不是仅仅抓住一二点来比附鲁迅的 小说。
( 1.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鲁迅一生,不仅卓有成效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小说、散文、杂文作品,而且,还与美术、 戏剧、电影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正是这些方面的结缘及所获得的艺术营养,在丰富其精神生 活,满足其生命发展的需要以及彰显了其广阔的艺术兴趣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为了他小 说的艺术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立体的、多样的、跨艺术的非凡魅力。其中,诗性品格、散文倾 向、戏剧化、音乐性、空间感、画意等是其小说跨艺术魅力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鲁迅; 小说; 诗性; 散文性; 戏剧化; 音乐性; 画意 中图分类号:I210.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1)03-0105-06
作为文学经典的鲁迅小说,不仅受到古今中外 小说的影响,还 受 到 了 其 他 多 种 非 小 说 艺 术,如 诗 歌、散文、美术、戏剧、电影、音乐等的影响和渗透; 它 不仅具有许多小说艺术的质素,还融入了许多非小 说艺术的特质———这是它成为经典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因素,也是构成鲁迅小说艺术生命与艺术个性的 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由此,可以说,鲁迅小说是一 个多种艺术特质有机交融的复合体。所以,我们有 必要重新认识鲁迅小说及鲁迅本人的伟大之处。本 文从“跨艺 术 ”的 角 度 对 鲁 迅 小 说 进 行 鸟 瞰 似 的 扫 描,即从“非小说”艺术的角度来俯瞰鲁迅小说的艺 术魅力以及与它种艺术的关系,以期呈现鲁迅小说 跨艺术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及主要观点。
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在谈起当初写的小说时 还是以“小说模样的东西”来称指。“小说模样”就 暗含着“非小说”的因素,即鲁迅小说作品中有非常 明显的小说文体向其他文体的“越界”现象,比如小 说对散文、诗歌的某些文体特征的吸收和使用。在 谈到文学的类型时,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说: “优 秀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而在一定 程度上又扩张它。”[5]279 鲁迅是一位天才作家,他正 是这样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文学类型的“扩张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1 卷 第 3 期 2011 年 5 月
·文学研究·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 &Soc. Sci. Edit. ) Vol. 31 No. 3 May 2011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许祖华1 ,王 丽2
爪,只有一二点却不见其余,缺乏一个完整而系统的 研究。或者,只涉及鲁迅小说与某种艺术的某方面 的关系,而将其他方面搁置,如,只研究了鲁迅小说 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而对于鲁迅小说的基本 幻象与音乐的关系,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的关系, 以及鲁迅小说的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等问题完全悬置 起来; 或者,只就最显在的艺术方式的相似方面展开 研究,而将这些艺术方式与内容的联系怠慢了。如 从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来研究鲁迅小说与音乐的 关系,这样 的 研 究 是 十 分 便 捷 的,因 为,“同 样 的 结 构范畴———和声、节奏与旋律———可以在一切艺术 中看到”[2]449 ,是一切艺术都葆有的形式与规范,也 是一切艺术都可以使用的技巧。小说与音乐也不例 外。但在这种便捷的研究中,却忽视了它们在表情 达意方面所承载的内容,或者说,没有通过艺术上的 跨越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鲁迅小说所表达的 深刻思想。这一缺憾也就提醒我们,即使是艺术形 式方面的跨越性研究,也不应该忘记借助跨越的优 势来更深入地挖掘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得到新的 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