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3海洋调查_海洋地质学系列
03海洋调查_海洋地质学系列
Marine Geology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系 11/13/2015
W.L.C
一、概念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国际海底资源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与开发协会 “大洋一号”(5600吨)与“大洋专
我国“大洋专项” (1991-)
项”
优选出75000km2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W.L.C
“地球号”
目前,日本为新世纪大洋钻 探的最大贡献——立管钻探 船——已经初具规模。这艘 正在冈山一个船厂建造的钻 探船,2002年1月18日船体 建成,2004年初步装备完成 ,并被命名为“地球号”。 “地球号”长210米,高107 米,连水带地层的钻探总深 度可逾一万米,在一个站上 可以连续工作6个月。其最 大的特色是具有泥浆循环和 防喷设备,克服“JOIDES决 心号”裸眼钻探的弱点,以 及不能在可能含油气的井位 钻探的局限性。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早期的海洋地质调查
1923-1932,荷兰物理学家F.A.Vening Meinesz,在潜水艇上进行重力测量 1935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W.M.Ewing首次在 美国东部陆架进行海洋地震探测 1905-1929年,美国完成了各大洋的磁测图 1937年,美国首先在墨西哥湾发现了浅海 陆架油田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50年代末—60年代初:多项国际大洋调查计划的执行
1958-1960: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联合大洋综合调查 1960-1965:美、苏、英、法、日等16国调查船联合进行 的“国际印度洋考察” 1963-196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热带大西洋合作 调查”及“南太平洋联合调查”,“地中海联合调查”.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1858年大西洋越洋电报电缆铺成后,几个月便失效。 1866年重新铺设。
1866年7月27日 电缆铺到纽芬兰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挑战者”号环球考察(1872-1876 ) ——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的创举
用各种采样器,在各大洋362个站位上 采集了6200多个底质样品 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岛、太平洋夏威夷 群岛附近深海底采集了大量锰结核 J.Murray(苏格兰) & A.F.Renard,1891, 《深海沉积》 J.Murray & J.Hjort, 《大洋深处》 创建了全面的深海洋底形态和陆架沉 积物的分类系统,首次描述了深海红 粘土、深海软泥、锰结核等深海沉积 标志着海洋地质学的开始, J.Murray,当之无愧的成为海洋地质 学的奠基人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调 查大队 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 与海洋地质有关的教 学与研究机构
大洋中脊磁异常条带的发现
50年代发明的核子旋进磁力仪,1955年用于海洋调查,在Juan de Fuca 中脊发现地磁条带
1962, F.Vine,印度洋中脊发现磁异常条带 磁异常条带的发现和解释为海底扩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奠定了板 快构造学说的基础
Benioff Zone的提出
1955, H.Benioff,环太平洋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美国渔轮“信天翁”(Albatross),1888-1920 荷兰“Siboga”号,1899-1900,印度尼西亚近海 采取大量底质样品 德国“行星”(Planet)号和“Edi Stophan”号 ,在欧洲海区的调查,K,Andree,1920,用德文 写成《海洋地质学》一书,又一海洋地质领域的 先驱著作。
德国“流星”(Meteor )号, 1925-1927,南大西 洋调查,装备:回声测深技术与柱状采样器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1925-1927 回声测深仪
德国“流星”(Meteor )号
1. 较以前的缆绳测深无论准确性和工作效率都有飞跃提高 2. 首次解释了大西洋中部是巨大的大洋中脊,可清晰地辩明位于 脊峰的中央裂谷及侧翼上的海山 3. 还可区分出深海平原、大陆架和大陆坡
W.L.C
地球号:长210m,宽38m,高130m(30层楼高)
W.L.C
我国的海洋地质学事业
W.L.C
大陆海岸线长 18000多公里 海岛 6500多个 管辖海域 近300万平方公里
W.L.C
50-60年代
1957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对渤海和南黄 海的调查是我国首次综合海洋调查,包括海 洋地质方面的内容 1958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计划, 先在渤海,东海,1959年在南海,1960年完 成,编会我国第一套海洋图集。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H.H.Hess,发表了有关海底平顶山和西太平洋 西北部的构造资料 1947.7-1948.10,瑞典的“信天翁 ”(Albatross)环球大探险,利用真空式取样 管采集样品,长度可达22m,用人工地震波勘 探法确定海底地壳构造 美国拉蒙特地质研究所,在大西洋进行了一 系列的地球物理研究
W.L.C
IODP 初步科学计划
1.深部生物圈与海底下的大洋 各种地质环境中的海底下的大洋 新领域: 深部生物圈 新领域:天然气水合物. 2.环境变迁,过程与影响 环境变迁的内部强迫 新领域:极端气候 环境变迁的外部强迫 内力与外力作用引起的环境变迁 新领域:快速气候变化 3.固体地球旋回与地球动力学 裂谷大陆边缘、大洋巨型火成岩区和大洋岩石圈的形成 新领域:大洋的解体与沉积盆地的形成 新领域: 巨型火成岩区 新领域:20世纪莫霍钻 大洋岩石圈在深部地幔的再循环和大陆地壳的形成 新领域:震源带
W.L.C
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研究 所
中国海洋大学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 究所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 质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 研究所 中科院南海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 调查局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厦门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 研究所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 • •
世界上美、日、德、英、法、澳、加等二十余国和地区参加 年预算4500万美金 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三十年来世界各海洋钻井二千多口取得岩芯二十余万米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IODP
人类对海底的大规模钻探已经经历了深海钻探(DSDP) (1968-1983)和大洋钻探(ODP)(1985-2003)二个阶段, 现今的大洋钻探计划是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 际科学合作计划。当ODP计划接近其尾声时,一个规模更 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的新的科学大洋钻探计划正 在有条不紊地筹备之中并且即将实施,她就是整合大洋钻 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缩写为IODP)。
W.L.C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海洋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世界海洋地质学的发展 •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
W.L.C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海洋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于十九世纪中 叶 为横跨大西洋铺设海底电缆,有必要详细调 查海底地形和沉积物的类型 美国海洋学家M.F.Maury,1855年 在这项调查 的基础上绘制了第一幅大西洋深度图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50年代初开始,海上石油勘探大发展 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与加勒比海相通的内海) 加利福尼亚岸外 波斯湾 北海
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些海洋学著作的问世, 标志着海洋地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1948,美国,F.P.Shepard, 海底地质学 1948,前苏联,克莲诺娃,海洋地质学 1950, 荷兰, Kuenen, 海洋地质学
板块俯冲带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转换断层的提出
1956, J.T.Wilson, 赤道大西洋洋中脊 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最终建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边界。
板志构造学说的提出
1968 X.LePichon D.P.McKezie R.H.Parker W.J.Morgan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转换断层的提出
地学革命始于地球物理学家所作的地磁、地震和地热研 究,最终完成于深海钻探中地质学家的卓越贡献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Hess对海底平顶山的解释——地球的诗篇
他设想地幔热对流上升使大洋中脊海底裂开,热流足以引起地幔局部融化, 熔融的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岛。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山岛顶部被削蚀,并在地 幔对流推动下从洋中脊移开,随着热流下降地壳收缩而沉入海底成为平顶山。
1956, J.T.Wilson, 赤道大西洋洋中脊 为板块构造理论来自最终建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边界。
板志构造学说的提出
1968 X.LePichon D.P.McKezie R.H.Parker W.J.Morgan
W.L.C
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深海钻探计划(DSDP) Deep Sea Drilling Program (1969~1983) 大洋钻探计划(ODP) Ocean Drilling Program (1985~2003)
W.L.C
1959年,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队长刘光 鼎,副队长秦蕴珊) 1960年,以找油为目标的浅海地质调查 1960-1964, 全国海岸带调查
W.L.C
70年代
开始实施一系列大型海洋调查计划
W.L.C
80年代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 国际合作增多 全面总结了50年代以来的成果,形成了我国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方向 海洋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 配备了先进的调查船和高新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