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大学古代文学2016―2017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查题

西南大学古代文学2016―2017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查题

西南大学古代文学2016―2017学年第2学
期期末考查题
论述题(共2题,50分/题,共100分)
壹、论述元代散曲与传统诗词的区别。

诗,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词,是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句子长短不一。

是可配乐歌唱的合乐的歌词。

而,散曲是一种新诗体,它是对词的韵文文体的继承和革新。

由此,诗词与传统散曲不同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语言方面
1、诗词讲究严格格律,诗用《平水》,词用《词林》。

曲注意格律,但格律显得灵活多变,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单韵”、“双韵”、“复韵”等众多声韵组构也很普遍。

如白朴《庆东原》中“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简单随意生动朴实。

2、曲的语言十分口语化,散文化,通俗清新,甚至曲牌的名称都非常俗,像《山坡羊》此类。

其语言中市井语,方言类常见。

而诗词作为传统的抒情文学,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骛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

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

3、曲有衬字,某些曲牌还可增减字句。

而诗词的字数一定。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关汉卿对自我的描述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可见,曲的字数等的规定,没有诗词严格。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
近体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架构,它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抽象化、修辞性概括和情感的强烈抒发。

诗词是含蓄蕴藉表述,是在寻求意境和意义之美,就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正是词境之美。

而散曲四审美诉求方面,寻求明快直接、自然酣畅之美。

比近体诗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直叙,平淡显得更接地气。

如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风格明快活泼泼辣,类似于民歌。

三是押韵与曲牌方面。

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

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如张养浩《山坡羊》:“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的“了”。

衬字,明显能增强韵调,具有口语化,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具体来看,曲与诗词最重要的区别在于:1、北曲无入声,入声已入派“三声”,以平、上、去、分平仄。

有些曲牌不仅要分平仄,还要分“上、去”声。

词以“平、上、去、入”分平仄;而个别词牌如“满江红”只能用入声押韵。

2、曲的韵脚密,甚至句句押韵,平仄互押常见,且一韵到底;词的韵脚疏,仅少数词可转韵或平仄互押。

、3、在词牌与曲牌比较上,曲牌可迭用,不同的曲牌还可连用,如“带
过曲”《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而词牌只能单用。

贰、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在忠义思想和叙事艺术上的异同。

关于忠义思想,它们的异同点在于:
相同点,
1、学者唐詹窗说,“明清两代,众多儒家学者尖锐批评宋明理学,虽然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可见,社会正宗思想仍是儒家仁义道德。

两位作者同样身在元末明初,因此都与当时社会所追求的主流明儒思想和普遍真理相同,而宋明理思想同样是真理,两者所要体现的“仁义忠信”思想本身就是牵连在一起不可分割。

而其笔下典型人物,以关羽和宋江为例,他们为忠义道德绑架,一个肝脑涂地为主,一个委曲求全为国。

2、忠国为民与对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的向往。

元末清初,作者罗贯中和施耐庵都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作者经历两朝变迁,对故国难忘。

自然觉得明朝是以非法方式取得政权,有国破家亡,寄人篱下之感。

其作品叙事背景都略显消极,国家都是不太平,都是战乱四起,和平与统一遥遥不可期。

作品中人物对于属国有着绝对的归属感。

像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林冲多次遭陷害屈辱,本是一心忠国,终被逼无奈上梁山。

不同点为
1、《三国演义》中有“匡扶汉室”主张,“忠”是指对汉室的效忠,也是各主要人物对效忠国家的“忠”;“义”多指刘关张三人的义。

《水
浒传》中的“忠”是指宋江等人“替天行道,惩治恶霸”,对皇帝,大宋的忠心;“义”是指梁山好汉之间的义,是胸怀天下的大义。

2、在忠义观上,《三国演义》偏重于“忠”,《水浒传》偏重于义。

以桃园三兄弟为例。

他们有结义之实,但关羽、张飞对刘备对恭敬,以主事之。

就像关羽被困曹营,一心在汉,一心在主,主为“刘备”,却不见刘张兄弟情份的足够描写。

而《水浒传》中一开始,梁山聚义,就行“替天行道”“ 为国为主”之大义。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忠义比《水浒传》略显狭隘。

关于叙事艺术,它们的异同点主要在于,
相同点:
1、都是一种全知视角,上帝之眼。

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铺展开来,并且进行多角度的切换,达到了全方位多侧面的描述。

最后结语对文章的框架和内容进行了总结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分别是罗贯中和施耐庵所写,施耐庵是师傅,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

两书艺术风格都颇为相似。

不论对于人物性格,前书伏笔,扣人心弦、波荡起伏的情节,古诗词的格调描绘等都是一样的风格。

3、都加入了神化色彩及夸张的人物形象。

如《三国演义》蔡瑁要杀刘备,刘备骑马而逃走投无路之际,‘的卢’马腾空跃起,跃过三丈宽的檀溪,救了刘备一命。

《水浒传》中开篇的太尉、张天师的梦幻描写。

不同点:
1、《三国演义》对人物世界的描写趋于多元化,人物众多。

《水浒传》对人物描写的相对深入骨髓,将人物的感情及生不逢时的不得已的悲剧描绘的淋漓尽致。

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等外在的形态来表现人物状态。

2、结局也都是比较圆满的。

《三国演义》晋统天下,天下太平。

《水浒传》的感情更浓烈,结局皇帝看清忠奸是非,天下太平。

但都不是作者最想要的结果。

《三国演义》作者明显的拥刘,水浒作者主观偏向于正义,大道的成功,起义成功才是他最想要的结局。

3、《三国演义》体现出宏大的空间叙事,以三国大局为主基,以人物展示为线索。

水浒传以人物描绘为主线,体现出空间与时间的转移。

考查题评分标准
90~100分:逻辑清晰,要点明确,论述翔实,例证充分。

80~90分:逻辑清晰,要点明确,论述较为翔实,例证不够充分。

70~80分:逻辑较为清晰,涉及到基本要点,论述不够翔实,例证简单或没有。

60~70分:逻辑较为清晰,涉及到基本要点,论述意识不够。

60分以下:基础不扎实,没有逻辑性,无法准确抓住问题的核心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