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8)《中国古代文学三》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批次作业2:第二批次作业3:第三批次作业4:第四批次作业5:第五批次作业6:第六批次作业1:[论述题]一.名词解释题1. 元杂剧2.荆拜刘杀3. 拟话本二.简答题1.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2. 简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三.分析题阅读下面一段戏曲资料,回答问题。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艹縻外烟丝醉软。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问题:(1)指出本段曲文的出处(作者及作品名)。
(2)解释"旦”、"介”。
(3)赏析上面这段曲文。
四.论述题:任选《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
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
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4、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第三、教育的历史性。
第四、教育的继承性。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第七、教育的民族性。
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2、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2)、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3)、教和学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教和学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教与学两种活动既是双边活动又是双向活动,还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两种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教学过程中包含有多种要素,各要素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
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
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
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
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
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4、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基本要素不可或缺:总的来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是合理课程结构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
(2)要素之间协调互补: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互补的关系,这样可以提高课程的效能。
(3)各要素组织有序;课程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是有一定的层次和序列的。
(4)各因素的质与量的统一:课程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规则和指南,应该对各个要素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其做出准确而又合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论述题1、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1990年联合国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从教育等各个方面作好准备,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接受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目前的发展中,它初步呈现以下特征:知识分子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智力资源为第一资本,知识拥有者是社会的知本家;知识资本在社会发挥主导作用,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经济趋于知识化、无形化、一体化;产生集生产、生活、研究、市场于一体的新技术社会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灵魂、精神支柱。
总之,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性、集成性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比较显著的特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冲击是空前的,它要求教育对社会转型的适应需要,避免所培养人才成为不懂得时代变化、发展的“庸才、蠢材”;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不能培养素质不适应于时代需要的“废人”。
为此,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确定知识经济价值观1:[判断题]二拍为凌蒙初编写的两部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参考答案:正确1、简析沉默螺旋论。
答:它是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一纽曼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1973)和《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1974)中提出的传播效果理论。
认为大多数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因此,在舆论传播中,个人便通过观察以了解哪些观点占优势、受欢迎,哪些处于劣势、不受欢迎,然后采取相应对策。
通常,如果自己的观点属于前者,他便会侃侃而谈;若属于后者,他便会沉默不语。
这样,一方讲话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舆论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2、解释拉斯韦尔的5W模式答:拉斯韦尔于1948年完整地提出这一著名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it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由此引申出传播学中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3、论述符号的特点。
答:皮尔士的提出三种分类标准。
①符号本身。
如按照符号的性质、符号作为实际存在物或一种通用的规约,可分为性质符号、实事符号和通用符号。
②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
如这种关系是否有某种特性、符号与对象之间是否有关系、具有怎样的解释关系,可分为图像符号、指引符号和象征性符号。
③解释活动中的符号。
按照符号在解释活动中分别表现为――种“可能”、“事实”、“原因”,可分为词类符号、命题符号和论辩符号,等等。
4、什么是地球村?答:这一概念,是麦克鲁汉最早提出采的。
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村民”即人类互相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极为方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游离于地球村之外。
5、什么是受众?答: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
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受众概念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如下变化:电影的观众――大众媒介的读者、观众――新媒介的接受者――媒介消费者。
6、解释魔弹效果论答:魔弹效果论,也有人称之为“皮下注射论”和“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它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
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从一个人的头脑里几乎不知不觉地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
7、简述符号的分类。
答:皮尔士的提出三种分类标准。
①符号本身。
如按照符号的性质、符号作为实际存在物或一种通用的规约,可分为性质符号、实事符号和通用符号。
②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
如这种关系是否有某种特性、符号与对象之间是否有关系、具有怎样的解释关系,可分为图像符号、指引符号和象征性符号。
③解释活动中的符号。
按照符号在解释活动中分别表现为――种“可能”、“事实”、“原因”,可分为词类符号、命题符号和论辩符号,等等。
8、简论有限效果论。
答:有限效果论,又被称为微弱效果论。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
在媒介和个人行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2:[判断题]《长生殿》的作者是孔尚任。
参考答案:错误一.名词解释题1. 元杂剧指十三世纪上半时蒙古灭金前后(1234年),以宋杂剧、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始于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说唱。
所以亦称北杂剧、北曲。
元灭南宋,杂剧扩展至全中国。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
2.荆拜刘杀“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是指《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四个南戏剧本,它是元末南戏复兴时整理旧本的突出成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