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完整word版)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2005151 赖水随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科学还没有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混合成为一个整体,哲学家又往往是教育家。

柏拉图也是如此,他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充分彰显出了他的教育思想。

通过过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

一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1.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即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存在的根据,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

2.柏拉图的认识论和知识论柏拉图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相”论之上的。

他认为,对每一具体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

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3.柏拉图的政治学说3.1柏拉图的正义论柏拉图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都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心灵的各个部分(理智、激情、欲望)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理智)领导着,被领导的(激情、欲望)被领导着[1](P154)3.2“哲学王”思想柏拉图提出,要改革贵族政治,实现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最根本的条件和途径就是哲学家当国王。

实现哲学王的目的是让有知识的奴隶主贵族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3.3城邦及其理想国家的制度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即智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勇敢和节制服从智慧的指导,他们分别代表统治者、护卫者、劳动者,这3种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责,3种美德以及城邦中的3个等级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正义之所在,这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中任何人不得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实现共产制度,取消家庭,实行共妇、共子,不准把公有的东西说成“这是我的”。

4.柏拉图关于人的学说4.1关于人的等级性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3个部分组成,相应地,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3种品德。

他把全社会的人分成金、银、铜铁3类,各类人皆具有相应的品德和职能。

第l类人是用金子做成的,通晓“善”的理念,具有智慧的品格,有更多的闲暇去掌握治国的知识和才能,是国家的统治者。

第2类人是用银子做成的,其品格是勇敢和意志,应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

第3类人是用铜铁做成的,其品格是节制,他们处于社会最下层,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国家提供产品。

同时柏拉图也相信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

金银父生铜铁子,铜铁父生金银子,那么就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4.2男女平等的思想柏拉图打破了古希腊人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担任统治者和辅助者的观点。

“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

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

只是总的说来。

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1](P215)。

柏拉图主张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给女子与男子同样的音乐、体操教育和军事教育,女子也可以在健身房里赤身裸体地和男子一起锻炼。

二.教育思想基础——教育哲学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不仅是选拔哲学王的过程。

同时也是鉴别人才,培养道德的一种方法。

惟有通过教育。

才能使人民培养道德与学识,而使每个人的内心不期而然地合乎正义,城邦里的任何人都必须经过教育和培养。

1..教育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

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1](P143)。

他把人用于学习的器官比作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向变化世界,直至他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

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1](P277)。

教育就是要“想方设法努力促使灵魂转向”,使心灵排除可见世界变幻无常、纷纭莫测的干扰,从感性事物中解脱出来。

使心灵纯化,转向真理,转向善的理念,去认识理念世界。

柏拉图注意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

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

他主张对统治阶级适当的教育是政治的主要工具,必须依靠教育防止统治阶级的退化。

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奴隶等级制度的需要。

柏拉图极力主张对儿童进行善的教育。

只把那些好的正义、勇敢、节制的知识教给他们,这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奴隶制政权。

2.教育的目的论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之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柏拉图一直在追寻的乌托邦——理想国由3个阶级的人构成。

即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

这3种人要各司其职,每个公民按其天赋各做各的事,不相互干扰,各安其位,各从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人民就成为正义的人民,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

教育的目标定格为建立理想之国,实现正义之国。

在这个总目标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卫国者,塑造灵魂的内在和谐。

教育就是要培养接受“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善理念,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的统治者。

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的神与英雄作为榜样。

以提高青年人的热情和精神;也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

柏拉图根据其哲学的基本理念,主张要培养善的理念,就要让认识相,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它不是去告诉人们相是如何的。

而是要使人的灵魂从关注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

教育的过程就是灵魂的转向过程,逐渐脱离可见世界,向上升到相界,获得相的知识。

2.3教育阶段论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践是柏拉图教育阶段论的基础,受到那时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把人受教育的时间分成了几个阶段,并且从教育组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分别对各个阶段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幼儿教育阶段。

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那么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从幼儿时代开始。

因为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塑成什么形式。

所有的幼儿从开始就由政府负责保育和培养,幼儿阶段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并通过游戏的精神去感染他们的心灵。

然后,从10岁开始学习初等知识,主要是音乐和体育;到了21岁的时候,学习高等科学知识,主要是算术、几何学和其他预备性科目,直到31岁,才正式学习辩证法,5年过后,参加实际工作锻炼。

到5岁上,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

在剩下的岁月里,他们得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是在轮到值班时,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不是为了光荣而是考虑到必要。

这也体现了柏拉图的终生教育的思想。

2.4道德教育论和艺术教育论思想家们认为社会之所以衰败是由于人们的道德沦丧。

而道德沦丧又是因为教育的不当引起的。

柏拉图的道德感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只有对最高善的认识才能够确保行为的道德性。

如果不知何谓善,何谓不善,懵懂糊涂地跟从先例或习俗行事,即使能中规中矩,也不算是道德行为。

“善”是柏拉图在伦理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标,“善”的养成又必须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虽然柏拉图在批判诗歌、故事、音乐等对人道德形成的不良影响,但是他也很注重通过音乐和诗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柏拉图主张只有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被视为有教养的、值得尊重的人。

城邦道德状况的好坏,公民精神状态的优劣,都要归于诗歌艺术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除了法律等严格的行为规范外,人们耳濡目染的艺术是人道德观念赖以形成的最重要途径。

凡是倾向于使人的审美情趣变得高尚的东西,就同样会使人的道德修养提高。

柏拉图主张用音乐来陶冶人的灵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兄弟友爱,道德律令,永生观念”的道德观念。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所以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在柏拉图的眼中是基本的教育。

他认为接受音乐教育能够使“节奏”与“和谐”深深地侵入人的心灵,变得温文有礼,就会厌恶丑恶的东西,赞赏优美的东西,使人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

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而更主要的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培养勇敢的心理品质。

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最终能够使人的心灵和谐发展,形成高尚完美的品格。

三.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从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设想1.1学前教育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

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

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

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

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

1.2普通教育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

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

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

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

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

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

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1.3高等教育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

但这个时期学习后四艺的目的与军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军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锻炼思维,为了使思想接近世界最高的理念——神。

辨证法是所有内容中的统率学科。

相关主题